母慈儿孝乐融融
(原创)
经过母亲费心操作,终于从农村出来,到县城工作的儿女,早已成家立业。可是,年过古稀的父母一直留恋农村的生活,执意在乡下老家。说是在农村自由,有自己的街坊邻居,说说话,谈谈心,聊聊天,空气也新鲜,不缺吃穿,面是自己的小麦磨的,才是自己种的萝卜,白菜,超市也齐全,距离集市也近,缺什么,买也很方便,农村的院落也宽绰,有了电动车出入也很方便。更主要的是:在老家比较节省,花销少,这是老人一生养成的习惯,勤劳节俭。
作为儿女的总是不肯,每次打电话都是说:想吃啥,自己买点,钱不够,说一声。可是,儿女每次回家总是不忘记买一些吃的,穿的。老人总是说,回来都好,我们什么也不缺,来就来吧,千万不要买东西,这又会花不少钱,遭到一番埋怨,孩子还是依然如故,知道老人什么钱也不肯买。到家除了孩子捎的东西,几乎就是白面与水,老人等到孩子回家才象征性买些急需品。这些急需品,不知缺了多时。
天冷了,在家确实太冷,儿女坚持把年迈父母接到县城,取暖比老家方便,再说楼房,吃住都不用下楼。真的可谓“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冬秋”。让在闺女家,老人不愿,一是不愿打扰女儿,上着班,终日忙活。更重要的是女儿家虽有地方住,但一家人都上班,没有人陪着在家说话。然而,一儿子家1.三室两厅两卫,并且孩子比较小,还需要照顾,住比较方便。2.儿媳不上班,在家专门伺候孩子上学,在家机会比较多。3.老人有自己的退休金,在哪里住,自然需要补助,也算是对儿子家的资助。4.关键人儿子家多比较热闹,对于不读书,看不懂电视,没有什么业余爱好的老年人,就是喜欢唠叨家长里短,陈年旧事,还需要有人听。
对于女儿来讲:不在自己家住省却了许多事,少操心,就需要在物质上多付出一点。如:给自己的老人买衣服天经地义,还不时给自己的侄子,侄女买衣服。二,把自己好端端的衣服送给弟媳。三,不时买些菜送过去。算是对弟媳付出的一个补偿,买菜自然还带着佐料,有自己吃的就有老年人吃的,所以,送时都是很在有七个白吉馍,四斤混沌的经历,有买鲈鱼,带鼓油的经历。弟媳也很是勤快,自己做的相对稀罕的,总是给送一些,如:做的胡辣汤,腌制萝卜菜等。入冬给买了一袋白菜,一捆葱。这就是俩好搁一好,你好我好大家好,建立一个和谐大家庭。
女儿家的两个年轻人(儿子,儿媳)来吃饭,便对年轻人讲:你姥爷,姥娘老多时了,你们买些东西去看看。年轻人很是理会,买了一些上乘时尚的东西,去看老年人,老人自然很是高兴,外甥,外甥媳妇真懂事。试想两人都上着班,钱不多,不够有父母补助,花钱也是随意,给老人买些东西,自然不在话下,能花多少钱,和自己的花销不成比例。可是,老人自然都很满足,所以尽孝心,不在乎钱多少,关键一番心意。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要家庭和谐,社会才能稳定,人民才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