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记

我这个人挺喜欢折腾的,大大小小的创业6次,当然,失败的多。
有些人天生爱折腾,从一开始就把一生的目标想的很清楚,这些大部分都是名人传记,里面这么记录的。
但是实话讲,我的折腾并不是天生爱折腾,我也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一生要干成什么样的事情,但是并不妨碍我极其渴望和努力寻找,或许也正因为如此,我才要折腾。
我一开始折腾,其实是被逼的,主要是文化程度不高,用学历的敲门砖敲不进大门,没有能力端起“铁饭碗”。
为了生活,可不就得瞎折腾了,现在想想那个时候,真是啥都没有,唯一有的可能就是不怂吧,眼里永远是有光的,心里一直是有火的,天生傲骨,总觉得“彼可取而代也”。
说实话创业这条路,真的不容易,用一将成名万骨枯来形容不过份,十死一生都是常态化。
一开始觉得自己上演的是《七龙珠》的故事,一路上我会遇到各种强大的对手,不断的挑战强者,让自己变得更强。
后来发现自己演的是《西游记》,这一路上遇到的妖魔、鬼怪更多,没有火眼金睛、没有七十二变,真的是演不下去。
后来演着演着,好像又变成了《三国演义》,不仅仅有来自外面的纷争,还有更多的是来自内部的利益、权力的矛盾,《三十六计》时常上演,考验人性。
到最后真的会把人性考验地淋漓尽致,有些人从此以后就成了最熟悉地陌生人。
当然有人或许会质疑:“哪有你说的那么夸张,感觉拍电影一样。”其实艺术源于生活,而生活有时候往往比艺术的呈现更加的精彩。
曾经也不知道在哪里听到过黄渤的一句话,让我深以为然:
“从前我没走红的时候,在片场总能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各种手段各种心机各种勾心斗角,后来我走红成名了,我发现我的身边都是好人,走到哪里都有人嘘寒问暖,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亲切的笑脸。
这句话放在这里再合适不过。
这个世界纷繁复杂,一体多面,这个一体的面,取决于你所处的生态位置。
强者恒强,渣渣遇到的应该都是渣渣。
也确实是没有办法,一家夹缝中生存的小公司,要啥没啥,成功=(天赋+努力+选择)×运气,我唯一能决定的就是努力。
但是有时候现实真是挺残酷的,我的努力,一来经不起那些有后台的妖魔、鬼怪,二来经不起那些阴谋、阳谋的背后算计,三来经不起那些靠大手一挥,不露声色就可以靠无限现金流,砸平你的努力。
归其原因,商业模式太差,护城河不够深,管理能力不够......咱必须得承认,事实也确实如此,总结概括就是自己的能不行图片。
但是要知道,好公司站在全世界来看,也就只有屈指可数的那几个,就拿我们A股5000多家上市公司,好公司也就那么几个,其他的小部分的一般般,另外绝大部分就是妖魔鬼怪了。
上市的如此这般,就更别说那些没上市的,没上市再分个三六九等,最后面对的竞争就是啥人都有,啥套路都来,啥手段都上,啥关系......(接下去的不敢说了)
商场如战场,一点也不为过。我深以为然,没有经历过得人,是无法体会的。
所以我非常尊重、且佩服那些企业文化正确、管理能力卓越、拥有个人魅力的企业家。
比如段永平,大家熟悉他的第一个身份是企业家,后来为了爱情,移民美国退居二线,再次回到大家的视野当中是投资人。
对于投资人,网上有很多人对两个问题一直有疑问:第一,不爱读书,第二不看财报。


在投资界,站在人类最高讲台巴芒二老谆谆教导与影响下,我们知道“阅读一切”与“财报分析”是投资的重要基石,是投资取得一定成绩的不二法门,这是投资界的普遍共识。
投资界比的是谁读的书多,谁财报看的多,事实上二老说的是对的,我们所知的那些伟大投资人,没有人不把二者做到极致的,表面上看段永平好像是违背了,但事实上并没有,至少我很容易理解。
读书其实是为了扩大能力圈,或者说是知道自己的能力圈在哪里,而企业分析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企业,又或者说能帮助我们排除企业。
段永平则属于实战派,在那个野蛮生长的时代,什么妖魔、鬼怪没打过?什么美女、画皮没见过?将一个企业从0带到1,不是纸上谈兵可以做到的,知行合一,【知】易【行】难而且要难多了。
赵括读再多的书,理论知识再强,他爹都辩论不过他,但是他没打过账,战场的残酷会让他目瞪口呆。
战场不是死的,它千变万化,机械照搬只有死路一条。
战场的胜败,往往不是在敌人,而是在内力的比拼上,成百上千的人员整齐划一的调动,怎么安营扎寨,粮草如何运输,吃饭、休息问题、训练问题、各将领的意见跟建议如何合理的采纳等等,太多的事情需要处理。
越喜欢高谈阔论,只能越证明没有被教育过,内心没有敬畏,不然不止如此。
事实证明真到了打仗,他根本就是个渣渣,比他爹比差远了。
战场是应对之道,坐而论道,远不如走而行。
投资可能也是一样吧。
比如,那些大师告诉我们的道理还少吗?是不是把这些道理都滚瓜烂熟、烂记于心,就能做好投资了?不尽然。
那什么原因?是道理不对?
是自己不是【真知】,那什么是【真知】?拿我自己举例吧。
股权是公司最重要的权利,它代表公司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所以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所有权的一部分,这个对于我来说,不单单容易理解,而且之前公司发生过在股权上面利益的纷争,最后大家连朋友都没做成,所以是刻在骨子里的。
当明白了,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所有权的一部分,自然而然就明白了,我投资这家公司,真正让我能够获得利润的是公司本身,所以要尽可能选择好公司。
而好公司更具备长期主义,更懂得与时间做朋友,不然是走不远的,所以产品从生产到市场投放,再到获利都需要时间,所以等待是必然的。
好公司,喜欢谋事,不是谋人,所我们买入、持有的姿势要正确,不能以谋人的姿势去对待,打算玩击鼓传花的游戏,最后的结果不会好,所以当真正的明白了这些了,波不波动也就无感了。
同样别想与“虎谋皮”,跟垃圾人、垃圾公司谈不出好生意,赚不赚钱先不说,主要体验太差了,你永远不知道它会给你什么样的“惊喜”,吓都被吓死,这个我是深有体会。
真正判断一个创业者是不是真厉害,【不乱动】才是真厉害,才是大智慧,才是赚大钱的正确姿势,很多企业都是死于乱动,在利益勾引下,什么钱都想赚,最后现金流跟不上了。
道理都懂,都被说烂了,但我说实话,【真知】的人很少,大师讲的明白,不代表我们真的明白。
确实难,专注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不被短期的利益所左右,在重压之下动作依然不变形,太太太难了,好几次死这个上面。
创业一开始不明白,哪里看到利益了,就往哪里扑,赚钱嘛。后来发不出工资了,白天强撑着,等晚上员工都下班走了,半夜坐在公司马桶上痛哭流涕,我现在都依然清晰记得。
自此以后,【现金流】就像悬挂在我心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在我歪念又涌上心头的时候,它挥剑斩断。
有些痛,只有真正被揍疼过,或许才能更明白。
好公司,对于我来说,绝对不是简单地输入一行代码这么简单,它们在我眼里如同收藏品,我深知那个有多难,全球就这么几个,物以稀为贵,收一股就少一股。
我虽然是个渣渣,能力有限,但是耐不住,人就是贱,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这种骚动,或许只有自己穷尽一切努力,却只能做个渣渣,才能更深刻体会。
所以我对那些好的商业模式、好的企业文化的羡慕、向往,会让我在好公司理解上敏感一点点。
你看,连我这样的渣渣都能通过事上练出点东西,更何况段永平呢,这并不是玄之又玄、讲不清道不明的天赋异禀,这个都是后天事儿上练出来的。
段永平他不看书、不看财报,并不是说他不懂,只是他的懂,不是通过书,不是通过财报,他是真刀真枪的干出来的。
通过【行】得到的【知】,比较容易形成【真知】。
恰恰他太懂财务,太懂企业,太明白生意是怎么回事了,不懂怎么能将小霸王、步步高带到当年如此高的地位,当前的竞争对手还有几个活着?如今的步步高、OPPO、VIVO,依然不可小觑。
战场是对敌人军事行动的预测,投资最核心的也是对未来的预测,段永平这样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指挥家,判断的准确率,要比99.9%的人厉害多了。
看他选的步步高分拆后选择的三大掌门人,再到提携拼多多的黄峥。都看得非常准,不单单看的准,放的位置也好。
他们如今都是非常厉害的人物,有些大众不一定知道,但是在商业圈,都是响彻江湖的绝顶高手。
别怀疑,我们以为的中国有钱人,不一定就是胡润排行榜上的人,要知道,江湖很大,真正的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
总而言之,段永平那些年拼杀的经历,获得的成长都已经深入到骨子里了,现在已经随心所欲,不逾矩。
其实巴菲特、芒格其实也是同样的,不少人都以为他们是投资家,其实他们本质都是企业家。
芒格有过房地产公司、开过印刷厂、生存过汽车化工产品,卖过收割机、搞过变压器、并且通过这些经营获得了不小的财富。
再来巴菲特都是买到管理层,旗下的公司遇到了财务困境、管理问题、行业转型、金融危机、信用危机等等,背后都有巴菲特亲自下场指挥的影子。
巴芒二老是书上看,事儿上练,这个是成长最快的。再来是段永平是事儿上练,这个其次。接着是书上看,这个要慢一点。最后是既不看、又不练。
最后
对于我们普通人,我想说的是,性价比最高的方式一定还是读书,秘诀就是要有耐心,因为需要一定的量,才能产生质变。
事儿上练,一旦有机会了一定要抓住,或者主动创造机会,这个过程有点煎熬,但是越难受煎熬的事情,对人的成长真的是巨大的。
我曾经跟朋友开玩笑,怎么把公司做大、做强再创辉煌我未必知道,但是你要是问我,把公司快速做挂的若干种方法,我倒是如数家珍,毕竟大部分自己都亲手参与过。
但是老天爷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我还得这么选,就像我前一篇所说的【人生就是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