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研修笔录

2020年7月26日

自我介绍,同学(名字按介绍顺序)

逄金平、王贵姣、田洪霞、于小峰、张秀丽、李文贤、张申君、蒙林、王东升、孙庆贤、刘丽娟、王双、杜雯青、孙雪飞、惠婷华、王慧君、刘群利、康霞、权玉兰、李新、刘英赞、周晓军、刘丽、江磊、索丽敏。

班主任:战志清

班长:张秀丽

组长:

李筱秋(一组)、赵丹(二组)、

程治磊(三组)、陈晓倩(四组)、

蒋静(五组)、薛伟(六组)、王秀美(七组)

第一课:理论

一、什么是心理咨询

1、专业解释: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

2、职业解释:以改变为核心价值的服务;

3、生活化解释:是由理论支撑的言谈举止。

延展: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SR)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通过环境的改变和对行为的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在教学中,对学生理想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还要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只有强化正确的"反应",消退错误的"反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强化"看作是程序教学的核心,认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形成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S(刺激)           →(心理)              R(反应)

从反应倒推心理,通过现象看原因,look和see的区别,look是表面,see更深层。

二、心理助人意识比心理助人能力重要。

意识是觉醒状态下的觉知,觉知就是觉察。

事例:出门忘记带口罩

三、问题,打掉好为人师

question/problem

当来访提出问题的时候,要切记会发问题,而是要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就要明白问题不止是表面的question还有问题背后的problem。能提出question的人,肯定有problem!

举例:你从哪里来?

先不要回答,思考对方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想达到什么目的,而不是直接回答!

【技巧:苏格拉底式提问,产婆术】知道不该干什么比知道干什么重要!

给我一颗勇敢的心,让我改变能改变的;

给我一颗平静的心,让我接受不能改变的;

给我一颗智慧的心,让我区分什么是能改变的什么是不能改变的。

四、心理·道理

心理学:研究群体,统计和实验

心理咨询:研究个体,生命体验

心理不能分,指的是本体

一、【自体客体】

(一).自体(SELF)

自体(SELF)的概念,在海因茨·科胡特之前,由自我心理学家(Ego Psychology)海因兹 ·哈特曼提出,他认为自体(SELF)不同于弗洛伊德提出的自我(EGO),是后天由本我(ID)和超我(SUPER EGO)冲突而成的;自体(SELF)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科胡特早期认为,自体是既可以是本我、自我、超我的更上一层概念,也可以按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逻辑,自体出现在自我和超我中。这样的理解,对自体心理学的理论来讲,是一个过渡阶段,其结果是使精通精神分析理论的学者,用原有的概念理论系统,便于理解和探索;但对于没有接触过或刚刚接触精神分析理论的人,这样的表述,增加了对自体心理学理解的难度。所以,后继的自体心理学学者,曾形象地描述,这样的做法是“旧瓶装新酒”。

但对于自体这个概念,科胡特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自体……从根本上说是不可知的……我们无法区分所谓的自体和自体的表现”。换句话说,自体很难从自体现象中抽象出来,自体的现象,就是自体本身。这样的理解,奠定了科胡特对自体的理解,存在着没有完全把它抽象为一个具体实体的可能性,为后继的精神分析主体间系统理论,打开了一扇门。

科胡特对自体心理学的理解,饱含科学探索的冲动,有时会让读者觉得自体更倾向于是一个实体(ENTITY),就像弗洛伊德所创立的人格结构学说,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了一个“精神装置”(MENTAL APPARATUS);但他又深刻地批判“精神装置”学说,认为自体是统摄一切心理体验的中心,并不等同于“我”。它是体验的集合,同时又具有统摄体验,驱动体验实现的功能。自体成为了人格的核心。

虽然关于自体的定义,并没有特别的限定和明确,但有关体验的描述和关照,打开了自体心理学向前发展的广阔空间。更形而上学地理解,强调自体更深一层的含义,是回归一个人的主体体验;对自体的描述和探索,其实是要回到人的主体(主观)体验的层面,来进行探索和研究,所以,自体心理学,也可以称为主体(主观)心理学。区别于传统精神分析,将审视的目光从对客体(来访者)描述,开始尝试回撤到主体(咨询师)体验。将具有客观主义色彩浓厚的精神分析,带到了面向主体间心理学的方向发展。

自体概念的提出,提醒我们开始更加精细地理解自己,自己的体验,而不是一味地观察、描述、评判异己的客体特征。

于是我们发现对于周围环境的认识,其实是受到了自体视角的限制,往往是片面和无法准确的,这样的片面和不准确,会加强我们和周围环境的冲突、敌意,使我们感受到焦虑、抑郁的情绪痛苦。

所以,对自体的反思和澄清,藉由自体的发展和成长,才能使我们不断地摘下带有颜色的“眼镜”,看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不断地扩大自体体验的疆界,纵深自体体验的深度;使我们可以更广泛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人、环境,从而更深切地体验到成长的自体因不由自主而感受到的痛苦,进而更能共情(EMPATHY)自己和他人。使我们的内心开始变得柔软,有弹性;精神世界变得更灵活,自由,接纳和丰富。

在生活中,一个母亲往往抱怨孩子不听话;一个丈夫经常抱怨妻子不体贴;一个老板反复斥责员工不尽心尽责;一个员工会总觉得周围的同事太世俗和冷漠……我们太习以为常地认为,是对方的问题,对方的错,而自己是无辜的,是不幸的;从而产生痛苦。但无意中,当用自体的视角,蓦然回首,就会发现我们忘却了自己(自体),这一切都是我们在体验,我们的自体在组织着这些体验;一味绝对地批判环境的影响,正是自体无力的表现;通过强烈的情绪体验,维系自体统整的一种存在之道。

所以,所谓把抱怨收回来,其实就是回到自体的体验上来,然后进行探索和反思,共情,理解这些体验,进而使心理功能得到成长和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而情绪的宣泄,是自体发展路途上的一步;但不能止步于此。随着自体的成长,心理功能的发展和强大,我们会对周围的人和世界,有一个新的体验和认识,从而实现自我的改变和成长。

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自体)不仅仅是在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更为基本的面向是在体验,这些体验以在(BEING)的方式存活和发展。所以 自体就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存在。

唯有对自己(自体)有了深刻了解和理解,方能对世界有更广阔的共情和接纳。所以中国的儒家文化,把修身(齐家,治国,而后平天下),放在了第一位。学做事之前,先学做人,也是在表明同样的洞见。

(二).自体客体(SELFOBJECT)

如果你用WORD软件来打出SELFOBJECT这个英文词,就会显示出红色下划线,提示你的英文拼写错误;如果你在SELF和OBJECT中间加一个小横线,红色下划线就消失了,显示为拼写正确。

在1971年出版的《自体的分析》一书中,科胡特在SELF和OBJECT之间,使用了小横线。在后期的著作中,小横线消失了。可以说,科胡特自创了一个英文新词;自体和客体间的界限消失了。所以,后继的自体学者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自体心理学起错了名字,应该叫 自体客体心理学。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众多学者对这一概念的认同和折服。的确,自体客体这一概念是科胡特自体心理学的一大核心和创新。

Tom 小的时候,记得妈妈总在不停地批评他,对他提要求。一会儿,批评他不懂礼貌,对家里来的客人不热情,不会接人待物;一会儿,又批评他懒惰,不认真学习,总是贪玩;在餐桌上,Tom 也倍感压力,吃饭的速度,夹菜的方式,也不断地遭到妈妈的白眼。Tom逐渐变得紧张,胆小;在妈妈面前,随时要准备着挨批,而且有时是莫名其妙的指责;并且还不能还嘴,否则,妈妈就会勃然大怒,甚至拳脚相加。Tom觉得委屈,沮丧,但又无可奈何,对妈妈的恐惧,与日俱增;每次见到妈妈前,他的状态很像少先队员宣誓词里的一句话,“时刻准备着。” 所以,回溯少年时期的往事,Tom觉得自己有一个控制的妈妈,她让Tom失去了自由和自己本来的节奏。

妈妈作为Tom的自体客体,显然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反而Tom成为了妈妈的自体客体,满足了妈妈的心理需要。随着对Tom妈妈成长历史的了解,得知她有着非常艰难的成长经历;她本身就经历的创伤,而且没有得到充分的修复。所以,在和Tom的交流互动中,她的恐惧和焦虑,通过对Tom的控制和要求得以释放,同时满足了她需要镜映(MIRRORING)的心理需求。Tom非常的无辜,他只有牺牲自己的部分需要,无意中去配合妈妈,去满足母亲需要被回应,需要被肯定,需要被承认的需要。

就像科胡特所理解的,一个成年人去控制他人,其实是把他人作为自己的一部分(自体客体),更接近于期望控制自己的身体和意识,而并不是真的想要控制他人。这样的对自体客体的需求,停留在了早期的状态,自体还不具备充分的心理功能,而不断地强烈依赖自体客体的功能来满足自体的需要。

我们在成长的早期,经历过对自体客体的高度依赖,通过自体客体来满足自体的心理需要,这是正常的和发展性的,是心理功能逐渐完善的一个步骤。但如果这个过程受到干扰,就像Tom所经历的,他本来需要妈妈的自体客体功能——镜映来去帮助他的心理功能成长和发展;但这个进程被打断了,他不得不反过来,去满足一个心理没有发展完全的妈妈的心理需要,从而是自己的心理发展被停滞在那个阶段。成人以后的Tom虽然非常反感妈妈小时的做法,信誓旦旦要自己成为一个与母亲完全不同的人。但造化弄人,他在和孩子的关系中,变得越来越控制,越来越暴躁。因为他没有得到过充分的镜映,他的许多情感是压抑,隔离甚至疏离的。在他现在的关系中,这些被隔离和压抑的情感一旦被激活,会表现出再一次的对自体客体的渴求。这次他的孩子,无意识地被Tom当成了其所需要的自体客体功能的载有者;他的恐惧和焦虑本应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由妈妈来承担和提供;而现在无意识中却转到了通过自己的孩子来完成了。Tom在无意中经历了一个代际遗传的历程,而自己全然不知。

在一个人的心理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自体的发展,需要自体客体不断地提供各种功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自体客体所提供的功能需要的强度和依赖程度不同。越是在早期,对自体客体功能越依赖;随着心理的发展,对自体客体的功能的需要会出现新的转变,但一个人终身需要自体客体功能,就像一个人终生需要水和空气一样。

一般来说,提供自体客体功能的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人,早期是养育者,家庭、家族成员;后来是同学、老师、朋友、恋人、配偶、同事、领导……这些人在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中,被认为是客体,但科胡特认为,在自体去体验这些人的时候,对这些人的心理需要,显然经过了自体加工和选取,于是自体体验到的,实际是混合自体需要和认知的客体属性,所以客体可以被悬置,重要的是自体所体验到自体客体体验,是否能充分地满足了自体发展的需要。

由此,自体客体这一概念,使得自体心理学跨越了主体和客体分割和对立面向,勇气十足地向主体一元论前进,用自体体验(主体体验)去统摄所谓客体体验,将其理解为自体客体体验。

由此,在自体心理学的心理咨询实践中,去客体化是关键的一步。不再把咨询师和来访者截然地切割;而充分认识到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必须为来访者提供充分的自体客体功能,来帮助来访者完成早年没有完成的心理发展过程。

(三).共情(Empathy)

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卡尔 ·罗杰斯早于科胡特提出了共情(EMPATHY)这一概念,虽然精神分析的前辈包括弗洛伊德本人,都曾经不同程度地提到过共情,但把共情放在咨询过程的中心地位,在精神分析体系下的理论流派中,非自体心理学莫属。

但这样的强调和聚焦于共情,曾经引起了弗洛伊德主义者的不满和排斥,似乎这一如此鲜明的洞见,背离了精神分析的基本教义。经典精神分析是试图将一个人内在的冲突意识化,同时消除其阻抗,转化其防御机制,进而完成治疗过程;于此,共情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工具或辅助手段,治疗的重点在于突破潜意识的屏障,使力比多和攻击性得以释放和升华。而这与科胡特理解的共情大相径庭。

在精神分析的圈子里,共情这一概念受到如此之多的诟病和怀疑,以至于科胡特在临终前四天参加的他的最后一届的国际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的年会上,以病入膏肓的身躯甚至带有颤抖的声音,鼓足了生命最后的力量和勇气,做了一篇可歌可泣的报告,题目就是《论共情》。

其实,有关共情的提出,我们可以回溯到精神分析式的咨询中。弗洛伊德曾经强调咨询师在咨询中,应该保持中立、节制和匿名;其理论假设是来访者带着移情而来,需要投射其移情到咨询师这一空白的“屏幕”上。然后,咨询师去诠释这个移情,所以共情这个来访者的移情,相当于投射性地认同了来访者的移情。如此,精神分析框架下的治疗工作怎么可以进行呢?显然,按照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的理论假设,这样做是错误的、行不通的。关键是经典理论已经假设好了一个人的心理结构和病理机制,咨询师其实是在有意无意地在把来访者对号入座。

这样的咨询过程,使咨询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倾听,变得机械、僵化和套路;时常会引起来访者的反感,愤怒,甚至激烈的对抗。用经典理论的视角看,这些表现会被视为阻抗和防御。但如果我们稍微放空自己的大脑,暂时忘记掉攻击性和力比多;我们可能就会反思到咨询师以一种理论假设模型为前提,先入为主地预设了来访者的反应,背后其实是一种客观主义思维的哲学范式在起作用。但这样的结果是,极大程度地忽视了这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强烈的主观情感需求,忽视了主观真实的占先性。

所以,放弃咨询师的理论假设,共情地去倾听,其实就是回到对来访者和咨询师所共在的主观体验聚焦,同时最大程度地放弃理论成见,这本身就是放弃客观主义立场,向两人的主体间性回归。由此,我们可以惊奇的发现,仅仅是耐心和认真的倾听,来访者可能都会有很大变化和疗愈,因为来访者的主体性曾经受损或被压制,充分允许主体性的表达,同时给予接纳和理解,本身就带来“治疗”效果。因为这正是来访者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极度缺乏和匮乏的体验,长期以来一直渴求的体验。

说起来好像并不困难,但我们真正地去接纳和理解另一个人的主观情感、主观需要和主观信念,何其难也;因为我们也有自己的主观情感、主观需要和主观信念。让两个主观的世界相遇,同时又可以彼此交汇,彼此共在,彼此同频,你觉得容易吗?有的咨询师在意识层面了解了这一概念,觉得也可以自如地应用到咨询过程中;但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遇到更亲密的关系时,可能就不再能自如的共情对方了。于是,共情变成了职业伦理或职业技术,而和现实生活脱钩,显现出“分裂”的现象。咨询即生活,生活也和咨询同理,但这样的现象恰恰说明共情的障碍和困难。

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作为先锋者,义无反顾地聚焦在来访者(和咨询师)的主观体验上,期望能够做到接纳和理解,这是当代现象学理论在心理理论特别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闪现。

共情考验我们的能力,正如科胡特所说,“THE CAPACITY TO THINK AND FEEL ONESELF INTO THE INNER LIFE OF ANOTHER PERSON”;“让自己可以进入到另一个人内在世界里去思考和感受的能力“。

有后继的自体学者,提出了 双向共情的概念——即在咨询过程中,除了咨询师共情来访者,来访者也会共情咨询师;共情是一个双向的体验过程。

这样的描述,主要是想弥补经典自体心理学中,单向共情的理论缺失,试图使自体心理学更加的自洽和统一。但这样的努力,包括科胡特本人一生都想阐释出更清晰的共情脉络,但却似乎又总有着隔靴搔痒之感。在现象学主体间的理论维度中,EMOTIONAL DWELLING—— 情感共在,逐渐地替代了共情这一概念,使我们对心理治疗的本质,更加地一目了然。

所以,共情这一概念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现象学心理学通向未来路径中一扇门,使我们有机会进入到下一段里程,进入到主体间系统理论的地带。

二、内涵和外延

内涵:是事物的本质,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本质特有的属性的总和。

例如:"国家"这一概念的内涵包括:它是阶级社会中所特有的政治实体,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统治、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是由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组成的暴力统治机器等等。

外延:外延(对照)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者范围。

例如:"国家"的外延就是指古今中外的一切国家。其中概括了对象的时空范围(数量)。

三、心理咨询的主体——指的是来访者这个人

《指月录》南怀瑾,《佛典丛书:指月录(套装上下册)》全称《水月斋指月录》,三十二卷,明万历阔瞿汝稷编纂。全书记述禅宗世次,上始过去七佛、西天祖师、东土祖师,下至宋大慧宗杲止,共禅宗传承法系650人之言行事略,机缘语句。全书具有一般禅宗灯录的特色外,还附载了许多禅宗名宿的拈颂评唱以及作者的辨析论议,收录禅宗公案1700余则,自问世以来十分流行,“甚至斗大茅庵,亦皆供奉,腰包衲子,无不肩携”,广为僧俗两界奉读,是参禅证道、明心开慧不可不读的禅宗名著。 此次整理用《续藏经》本为底本,以云门道人弘礼重刻本参校。

《指月录》是一部大奇书,太好了,但难读得很,要像看电视剧一样,活看。这一段描写二祖向达摩祖师求法时,达摩祖师面壁而坐,待二祖把膀子砍下来时,达摩当然拿药给他敷,包扎一番。若是绝对不理,那就不叫达摩祖师了,也不是佛法了,这中间细节没有记载。立雪、砍膀子、求安心法门的时间,并不在一起,各是一回事,书上硬是把这三件事连在一起。

我看你  我为主体,你为客体;【看:的是你在我心中的形象】

【看人内心需要关闭眼睛,用心感受】

四、心理是什么东西

心理是指人类在符合活动梳理的过程和结果。具体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心理的表现形式叫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人们在活动的时候,通过各种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事物,通过头脑的活动思考着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伴随着喜、怒、哀、惧等情感体验。这折射着一系列心理现象的整个过程就是心理过程。按其性质可分为三个方面,即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知、情、意。

心理只能向内求,不能向外求。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心理是脑的机能。

五、移情

移情一词来源于精神分析学说,是精神分析的一个用语。来访者的移情是指在以催眠疗法和自由联想法为主体的精神分析过程中,来访者对分析者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是来访者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会太多投射到分析者身上的过程。

咨询者对来访者也可能产生同样的移情,这被称为对抗移情或逆移情。对抗移情的表现形式如同移情的表现形式一样,表现为正面的(如咨询者对来访者过分热情、爱怜和关怀)和负面的(如咨询者对来访者的敌视、厌烦和憎恨)两种。从本质上讲,这表明了咨询者对来访者所产生的一种自我防御,它从客观上对心理咨询的顺利开展带来阻碍。

精神分析理论特别重视咨询者或治疗者自身压抑情感的处理和训练。咨询人员要处理好自己的感情,既要注意来访者在自己面前所表露出来的各种态度和行为,也要特别注意不要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验带进心理咨询中,更不能以此试图影响来访者的思想和行为。 

来访者所表现出来的移情频度较多的是:依存性(依恋),恋爱情感和两面情感。

分类:正移情、负移情;

识别移情

移情,是指求助者把对父母或对过去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态度和属性转移到了咨询师身上,并相应地对咨询师做出反应的过程。发生移情时,咨询师成了求助者某种情绪体验的替代对象。

移情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前者是直截了当地向咨询师表达自己的体验:“我与你聊天感到特别愉快和难忘,你使我想起了我的……”。后者则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我觉得你的态度真好,我感到很宽松。”

当然,咨询师要学会区别是否真是移情。求助者表达自己的情感并非都是移情,只有当求助者把自己以前的情感反应转移到咨询师身上,把后者作为过去情感对象的替代,对咨询师抱有超出咨询关系的幻想和情感时,才是移情的表现。

咨询师要学会区别移情与依赖。移情(这里主要指正移情)与依赖有相似之处,移情中多有依赖,但两者又有明显的区别。依赖主要是一种信任,而移情更是一种好感;依赖是寻求现实的帮助,而移情是弥补过去的感情;依赖者多在遇到困难时来寻求帮助,而移情者则时常想见到咨询师;依赖者寻求心理依靠,而移情者寻求感情依靠;依赖者的对象是现实的目标,而移情者是寻找替代物。相比之下,依赖者对咨询师的感情色彩淡,而移情者浓。咨询师要学会辨别两者,以便区别对待。

处理移情

移情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十分重要,认为移情再现了求助者以前尤其是儿童时期生活的某种情感,这种情感长期被压抑着而无处释放,甚至成为了心理问题的一个“情结”。求助者把咨询师当作以往生活环境中和他有重要关系的人,把曾经给予这些人的感情(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置换给了咨询师,借咨询师宣泄了积压的心理能量,从而有助于心理平衡。

出现移情是心理咨询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透过移情,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对方,并运用移情来宣泄对方的情绪,引导对方领悟。比如,可以分析求助者为什么会对自己或自己的言行反感,或者有特殊的好感,“你好像不太喜欢我刚才的……”“你能否告诉我,为什么你喜欢我?”求助者也许会说,之所以不喜欢是因为咨询师说话的语气像他那整天爱唠叨的母亲,咨询师问话的方式像那位刚刚与自己离婚的丈夫,咄咄逼人,让人喘不过气来,或者咨询师像自己日夜思念的但已离世的爱人、恋人、亲人,像自己敬爱的领导和老师,像自己暗恋的对象,等等。求助者有时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但经深入询问,一般多能明白其中的原因。

如果求助者对异性咨询师产生正移情,咨询师不必害怕,应当婉转地向对方说明这是心理咨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但这不是现实中正常的、健康的爱。咨询师要有策略地(不要伤害求助者的自尊心)、果断地(让求助者知道咨询师明确、坚决的态度)、及早地(要早期发现,早期采取明确态度)进行处理,将其引向正常的咨询关系上来。如果任其发展,不但会干扰正常治疗的进行,还会带来麻烦。至于别有用心地利用求助者的不健康心态下的感情以图达到某种目的,是一种严重违反心理咨询职业道德的行为。

如果咨询师觉得自己难以处理移情现象,可以转介给别的咨询师。

移情是治疗过程中的过渡症状,咨询师应鼓励求助者继续宣泄自己压抑的情绪,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求助者在充分宣泄情绪后,会感到放松,再经咨询师的分析,得以领悟后,心理症状会逐渐化解。

【小刺激为什么产生大反应:1公斤的力打下去,产生了8公斤的疼痛,多出来的7公斤,是过去的伤痛被激活了。

思考:这么一点情绪,为什么反应这么大呢?你反应这么大,想保护什么?目的是?】

六、心理·道理·合理

                       心理                       道理 

区别             固有规律              客观规律

                        反应                       观察

                        逻辑                         非逻辑

原理 :减少增多、减多增少(你要爱我多一点,越想要越少)

心理+道理+合理

两种都接受,合理就是接受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语言中的应该、必须、一定都是不合理。

七、意识、前意识


前意识的作用是去除不为意识层面所接受的东西,并将其压抑到潜意识中去,而在认知心理学中是指曾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但只有在必要情形下进行回忆时才会对其产生意识。前意识它是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中介环节。

潜意识很难或根本不能进入意识,前意识则可能进入意识,所以从前意识到意识尽管有界限,但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前意识处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担负着“稽察者”的任务,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侵入意识之中。但是,当前意识丧失警惕时,有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

前意识的作用是去除不为意识层面所接受的东西,并将其压抑到潜意识中去,而在认知心理学中是指曾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但只有在必要情形下进行回忆是才会对其产生意识。

【意识和前意识相反,行为和想法相反】

从认知的层面上讲,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逃避,所有心理问题解决方式是直面问题。(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咕咚来了动画:早晨,湖边寂静无声。一灰一白一黄三只小兔快活地扑蝴蝶。忽然湖中传来"咕咚"一声,这奇怪的声音把小兔们吓了一大跳。刚想去看个究竟,又听到"咕咚"一声,这可把小兔们吓坏了,"快跑,咕咚来了,快逃呀!"它们转身就跑。狐狸正在同小鸟跳舞,与跑来的兔子碰了个满怀。狐狸一听"咕咚来了!"也紧张起来,跟着就跑。它们又惊醒了睡觉的小熊和树上的小猴。小熊和小猴也不问青红皂白,跟着它们跑起来。大象感到惊讶,拉住狐狸问:"出了什么事?"狐狸气喘吁 吁地说:" 咕咚来了,那是个三个脑袋,六条腿的怪物……"于是一路上跟着跑的动物越来越多,还有河马、 老虎、野猪……岸上这阵骚乱,使湖中的青蛙感到十分惊奇,它拦住了这群吓蒙了的伙伴们,问:"出了什么事?"大家七嘴八舌地形容"咕咚" 是个多么可怕的怪物。青蛙问:"谁见到了?"小熊推小猴,小猴推狐狸,狐狸推小兔,结果谁也没有亲眼看见。大家决定回去看看明白再说。回 到湖边,又听见"咕咚"一声,仔细一看,原来是木瓜掉进水里发出的声音,众动物不禁大笑起来。】

咨询中使用技巧:让来访者从感性变为理性。

举例:我被XXX气死了 (感性);我被XXX激怒了(理性)


2020年8月2日     第二节      十理念

课前练习:放松冥想,目的回到当下

一、求助者是活生生的人

不在当下就是在过去和未来,三时指的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时间是心理的现象,本来没有时间的,把时间成一段一段的就有了时间,把空着的地方间成一个个的就有了空间,就可以住人了。

【对过去的不甘和悔恨,是抑郁;对未来的担忧和恐惧是焦虑。】

1、恐惧: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认知层面上觉得这个事正在发生

2、抑郁: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认知层面上觉得这个事已经发生了

3、焦虑: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认知层面上觉得这个事正要发生

能放松就不会焦虑了!

【焦虑的应对方式:着陆技术去引导来访者,问你在哪?家里。家中有空调吗?有,在客厅还是卧室,客厅。是黑的还是白的?白色的。

换位思考:理解不了疯子,是因为你还没有疯

最好的方法是运动!】

二、关于冲突

(一)哲学中讲矛盾,心理学讲冲突。

1、症状是怎么来的?所有症状都是一种保护,心理学上讲防御;

2、为什么防御?因为焦虑

3、为什么焦虑?因为内心有冲突。冲突分为意识冲突,就是现实的冲突;无意识冲突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所谓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摆布个人命运、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无意识的冲突指的就是这种对立的冲突。

(二)说明和解释

解释就是翻译,基于说明的理解,说明是一样的,理解没有一样的。就像老师讲课就是说明,你转述老师讲述的知识就是解释。

(三)共鸣:你听到的和求助者说的是两回事,你只能听到你内心有的东西。

(四)形而上:中国人的上坟,死后有另一个空间,无意识的行为。

(五)求助者是活生生的人,就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

心理咨询是辅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符合求助者的3个标准:

1、知道自己有问题

2、有改变的意愿

3、愿意付费

求助者与来访者的区别:前者改变自己,后者改变别人。

咨询与心理咨询:咨询,来的有可能是解决别人的问题;心理咨询必须是解决当事人的问题。

举例:因为孩子学习问题前来咨询的,如果是父母来咨询,孩子不来父母只是来访者,做的也只是咨询。如果孩子自己来,就是求助者,是心理咨询。有时候来访者也是求助者,但做的不一定是心理咨询。

【针对孩子学习问题,根据问题层面有这么几方面的分析

1、孩子的问题是孩子的(医学方面,孩子去医院,有问题的就是孩子)

2、孩子的问题是养出来的、社会化形成的(家长的问题,也就是人的问题)

3、孩子的问题是家庭的问题(家庭的问题,也就是关系的问题)

4、孩子的问题是成长的问题,心理成长是在挫折中的】


一个活生生的人抑郁了,首先是从生理上有了症状,其次是心理上

通过行为:

天:晒太阳产生5-羟色胺转化成褪黑素,褪黑素多让睡觉(阳光好,心情好,阳光不好,心情也不好了);

地:住在楼房里,离地太远了,要多去接触大自然。

【心理健康程度的健康:你如果离你娘越远,娘的形象越牢固,你的心理越健康。娘是能带来安全和温暖的人。

1、情感连接。远在外省的你胳膊疼,老家的母亲听到了也会感觉疼,是哪里疼,心疼!

2、恒常性:看不见也会心疼,反之看不见就以为不存在。生活当中很多夫妻只要对方一不在身边就觉得对方有可能去出轨了、去找小三了。孤独和寂寞的区别就是:孤独是心中有人,外面有没有无所谓;而寂寞是心中也没有人,一旦没有人陪着就难受

3、恒定性:人是一半好一半坏,起起伏伏的。】

二、信则灵

什么力量都没有信仰的力量大。不是说对了对方就信,没有真理只有你信不信。

科学:是可实证、可证明、可证伪的;

宗教:前提就是信(半信半疑是不信,半死不活是活)

哲学:可辩论的

三、对立统一

  在哲学层面,任何事物都包含而离不开它的对立面,两个极端事物间的相似度,一定高于中间任何一段的相似度。

任何事物都包含而离不开它的对立面(里面同时存在,手心手背、内和外、阴和阳)

举例说明:

1、孩子很懒。肯定有一个勤快的妈妈。妈妈抱怨孩子懒,妈妈焦虑,就处理妈妈,处理勤快的;

2、妻子想要和懒丈夫离婚,妻子因为丈夫懒痛苦,处理妻子;

3、心理懒,但生理上勤快。孩子慢,就抱着孩子走;(生理懒,心理有毛病的时候,母亲觉得孩子慢,孩子变成了指责对象,老公懒,有时候是妻子太过勤快了)

四、症状就是强迫性重复的结果

1、什么是症状?强迫性重复的结果

2、什么是强迫?咨询师来解决强迫

3、什么是重复?求助者的目的,打破重复

举例:来访者想不要再拼命的洗手了。打破洗手的重复

4、强迫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冲突

举例:知道不该频繁洗手,但又做不到,一天要洗无数次。所有的不该……忍不住,不得不……

心理咨询方法【冲击疗法:有一位女士害怕乘坐公交车,冲突是觉得不应该害怕乘坐公交车。这类型的恐惧有三种,一是对场所的恐惧,二是对人恐惧,三是对特定场所恐惧。害怕乘坐就要直面害怕,去乘坐公交车,但前提是知道乘坐公交车对于有恐惧乘车的人来说是正常的,不害怕才不正常,先从解决内心冲突开始。

有病的小王:乘公交车恐惧很正常(贴标签解决冲突);

小王:乘公交车不恐惧,正常

一切的改变始于接受,接受是最难的!所有的止疼都是不接受孩子是庸才,接受就不冲突了。】

冲击疗法(implosive therapy):是行为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通过直接使病人处于他所恐惧的情境之中,以收物极必反之效,从而消除恐惧。主要用于恐怖症的治疗。冲击疗法的产生基于一个动物实验:在实验场所发出恐怖的声、光或电击等刺激时,实验动物惊恐万状,四处乱窜,想逃离现场。但如果没有任何出路,就只能呆在现场,承受极其痛苦的刺激。当刺激持续了一段时间以后,动物的恐惧逐渐减轻,甚至最终消失。这一实验表明,放松、交互抑制似乎并不重要,只要让被试持久地暴露在刺激因素面前,惊恐反应终将自行耗尽。 冲击疗法最早是由一个叫Crafts的内科医生所采用的。他在1938年出版的<心理学最新实验>一书中报告了这样一个个案:一个年轻妇女,不敢乘坐和驾驶汽车,尤其是害怕通过隧道和桥梁。Crafts将她强行安置在汽车后座上,将车从病人的家里一直开到他自己在纽约的诊所,沿途经过很多桥梁,还经过一条长长的霍兰德隧道。在行车途中,病人极度惊恐,不断地呕吐、战栗、叫喊。行驶八十公里之后,这些惊恐反应减弱了。在返回途中,这个女病人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不良反应。但Crafts并没有给这一治疗方法命名。六十年代初,行为治疗家Mallrdon、London和Stamptfl等人进行了一系列临床实验,并将这种方法命名为“冲击疗法”。

系统脱敏冲击疗法冲击疗法与系统脱敏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在两者都是以经典条件反射为基础的。

区别:

①从方法来上看,系统脱敏经常采用闭目想象的方式来呈现引起病人恐惧或焦虑的刺激或情境;而冲击疗法则往往使病人直接置身于病人感到恐惧的真实情境中;

②从治疗程序来看,冲击疗法程序简洁,没有繁琐的刺激定量和确定焦虑等级等程序,而且不需要全身松弛这一训练过程;

③从原理上来讲,两者所采用的原理有所不同。系统脱敏采用的是交互抑制原理,也就是每一次只引起病人一点点焦虑,然后用用全身松弛的办法去颉抗它,因此,系统脱敏程序总是将引起最小焦虑的刺激情境首先呈现出来;而冲击疗法则刚好相反,所采用的是消退原理,所以它总是把危害最大的刺激情境放在第一位,尽可能迅速地使病人置身于最为痛苦的情境之中,尽可能迅猛地引起病人最强烈的恐惧或焦虑反应,并对这些焦虑和恐惧反应不作任何强化。任其自然,最后,迫使导致强烈情绪反应的内部动因逐渐减弱甚至消失,情绪的反应自行减轻或者消失。

【满灌疗法:满灌疗法(flooding therapy)也称暴露疗法,它与系统脱敏疗法正好相反。满灌疗法不需要进行任何放松训练,而一下子呈现最强烈的恐怖、焦虑刺激(冲击)或一下子呈现大量的恐怖、焦虑刺激(满灌、泛滥),以迅速校正病人对恐怖、焦虑刺激的错误认识,并消除由这种刺激引发的习惯性恐怖、焦虑反应。故也称为冲击疗法或泛滥疗法。案例大略

求治者为40岁逻辑性职员,因怕狗屎污染而不敢出门,不去上班已半年,寄来的邮件也怕有狗屎污染,每日洗手20次以上,子女从学校回来,必须更换衣服后才与之接触。怕受人嫌弃,与上级及同事关系不甚好,经详细了解病期已三年。

折叠治疗过程

咨询师:请听我解释一下这种治疗方法,让我先举一个例子,假如你看过一场惊险的电影,出场后和晚上睡梦中还有一些害怕,如果要消除这种害怕,最好你再去看看这个片子。多看它几次,那就不仅不害怕,而且会感到索然无味,甚至在电影院内也要打瞌睡了。以同样的道理来治疗你的恐怖症,你要像一个演员一样,闭上眼睛,尽可能回忆或是想象一些场面,想象得越生动,描述得越详细越好,我要你想象的一些情景可能会使你厌恶,感到很不愉快,但请你不要拒绝去想,也不要控制你的情绪反应。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求治者:没有。

咨询师:那么开始治疗了,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你是坐在家里一张舒适的椅子上,看到你房子里墙壁上的一些东西。请你详细告诉我,你真的看到了一些什么东西?

求治者:在我房间西边靠墙是我的书架,书架上摆着很多书,墙壁是白色的。我看到了一张书桌,还有电视机。

咨询师:看得很清楚吗?电视机屏幕上有图像吗?

求治者:是的,很清晰,电视机有图像。

咨询师:你爱人在家吗?

求治者:不在。

咨询师:你要想象你爱人进来了,看清她的面容:看清她穿的什么衣服,请你详细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

求治者:她身材高大,戴了眼镜,上身穿的蓝色毛衣,下身穿的黑裤子。

咨询师:看看她的脸色,她正为你的病而苦恼,她并且说了两句埋怨你的话。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求治者:她埋怨我不出门、不上班。我感到有些气愤。

咨询师:体验这种情绪--她不理解你的病,用没道理的话来刺激你,你很不高兴。看她打开了门,一条狗进来了!看它在你房里拉屎,蹲下屁股在拉屎,你有什么感觉?

求助者:很讨厌,很恼火。

咨询师:继续闭着眼睛想象,又有一条狗进来了,正在你的屋子里拉屎了。狗在房里到处走!狗脚踏在屎上了,把屎弄得满地都是!它用后脚把屎弹了出来,桌上、椅子上、床上都有狗屎了!你拿起棍子准备把狗打出去,用棍子打狗。有一条狗很凶,它咬你的裤脚,你退了一步,棍子掉到地上了,赶快拾起棍子来。棍子上有狗屎,你脚上有狗屎,你手上也有狗屎。脸上也沾了一点狗屎,你闻到狗屎的臭味了,你用手去抹脸,结果一脸都是屎。你躺在地上不能动了,一点也不能动,只闻到狗屎臭,看到身上到处是狗屎。两手都是狗屎,脸上也有狗屎,又进来一只大母狗,它是不咬人的,行动缓慢,它向你走过来了,把屁股对着你,就要在你头顶上拉屎了,看得清清楚楚的,肛门张开了,屎慢慢出来了,黄色的东西冒着热气掉下来了,掉到了你的脸上。脸上又来了一些稀狗屎,耳朵里、眼睛里、口里都流进了狗屎,屎流进喉头里了,又酸又苦的味道。你完全泡在狗屎堆里了。

好的,请你慢慢的睁开眼睛,这次治疗到此结束。】

5、反强迫:爱干净,内心没有冲突

案例:老公习惯每次做完饭、出门前去检查煤气灶,老婆觉得他有强迫症。老公内心并没有冲突,不觉得自己不应该频繁去关煤气灶,有时候不过是一个人的安全意识强。

五、用求助者的思维方式解决求助者的问题是无效的

1、首先明白求助者是怎么想的

问:原来你是怎么做的?

举例:一个来访一直往东走,帮助他首先是让他停止别走了,除了东哪个方向都可以走。缘木求鱼。

举例:1+1为啥等于二,不等于三;

解析:强迫性的穷思竭虑!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

解决方式,求差异。不能顺着说“一加一就是等于二啊,你看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就有了两个苹果”,这就被来访催眠了。求异就是逆着走,一加一就一定等于二吗?

【控制会谈方向内容4技术:释义、中断、情感反射、引导。

释义:一加一等于2吗?不等于二等于几?那一滴水加另一滴水变成几滴水了?一个男人加一个女人结婚后有了孩子变成几个人了?

中断:你喝点水再讲

情感反射:激他一下

引导:】

六、有效比正确更重要不为教科书和老师,为求助者服务

(一)什么是有效?做法不一定是对的,但却有效

例如:孩子学习成绩不好

1、背后的原因,本质。成绩不好→不去上学→学习打瞌睡→不喜欢学习→不喜欢老师(有时候也是从最后开始的)/2、成绩不好→过程→状态→兴趣→关系学,解决办法:一是和老师搞好关系,孩子和老师搞好关系、家长和老师搞好关系。

【心理学就是关系学】

2、自卑是怎么来的:比较来的

3、老师批评成绩落后的

七、要有爱因斯坦而不是牛顿的大脑

牛       顿:万有引力    三维世界

爱因斯坦:  相对论     四位世界(三维+时间,时间改变了所有)

举例:食物不动,也会自然腐坏;两个小时前的你比现在老了两小时;病人一周后还说“还那样”,不正常;

【看到了变化就看到了时间】变的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举例:我很痛苦

痛苦是个概念,具体是前天的痛苦还是昨天的痛苦,今天的痛苦和昨天的痛苦完全不一样。

思考:把你的五官都换了,只有大脑没换,你还是你吗?

观察:今天和昨天你的家人有哪些不一样?

八、把因果思维变为果因思维

1、先有因还是先有果?

物质层面:先有因后有果

心理层面:先有果后有因

举例:先有妈还是先有孩子,同时出现的。

举例:孩子说,妈妈不唠叨,我就学习;妈妈说,你好好学习,我就不唠叨了;不好好学习和唠叨是同时出现的,对立统一的。

2、一体为二,有就是无(关注问题是怎么维持而不是怎么造成的)

例:公务员早晨10点回家拿东西,发现丈夫和小三在床上,瞬间休克了、看不清东西了(癔症性失明),治疗好失明,来抑郁了。心理咨询师来到病房外,看到妻子躺在床上呻吟(从小到大,唤起注意;从大到小,痛苦的表现)。

怎么看待因果:

医生的角度,丈夫出轨是因,妻子抑郁是果;

咨询师的角度,妻子抑郁是因,丈夫出轨是果;

果因是同时出现的,没有先后,妻子抑郁就不用去面对丈夫出轨这件事情,还能获得丈夫因内疚而对自己的细心呵护。

3、【迟到的理由是找出来的】,所有果都有N个因,求助者只能找到一个,咨询师需要帮助求助者找到那N个因。

例如:孩子成绩下降

求助者(孩子、孩子父母)说是因为早恋;

咨询师先假设,再去实践。也有可能是因为家庭关系不和,孩子正好找到一个关心她、欣赏她的人;

假设就是三观(世界观:你对世界的看法;人生观:你觉得人活着是幸福的,还是遭罪的;人生观:人性本恶、人性本善)【如果你觉得人生来就是遭罪的,那么你就会获得越来越轻松,因为遭罪是正常的;如果你觉得人活着就是幸福的,那么遇到挫折的时候你会无法接受而痛苦】



第三课      2020年8月9日            实际操作(四点五步骤)

一、四点

(一)设置

1、在哪咨询

2、谁来咨询

3、几点到几点

4、咨询费用

(二)建立关系(信任),集体关系取决于和每个个体的关系,取决于你和你的关系。【一切的关系是和自己的关系!】

心理问题是你的记忆、情绪和思维在伤害你。

*与求助者建立关系要素:尊重(阻难,自尊从小被父母尊重你才会尊重别人,先被爱才会爱)、热情、共情(走入来访内心,换位思考、体会来访的爱恨情仇)、积极关注(看到来访好的一面,需要刻意训练,闪光点、动情点、差异点)、真诚

(三)评估:问题是什么?性质是什么?

从来访者生理、心理、社会、支持系统来评估,诊断出是来访者还是求助者

(四)遇到什么问题

1、来访者的问题是什么?

来:我觉得我抑郁了

咨:抑郁是概念,不是症状 抑郁有很多种,你的表现是什么?抑郁有时候会睡不着觉,焦虑等。我的孩子不上学也是概念不是症状,症状是精力不集中,前天也这样吗?大前天也这样吗?

【技术:澄清、面质、具体化】

来:我的孩子打架

咨:怎么打的?让他解释而不是空概念。头疼?理性应对是为什么?关心的角度是哪儿疼,左边还是右边。

2、为什么现在来找咨询师?昨天为什么不来,探究来访跨出这一步的契机

孩子不上学是昨天不上的吗?还是前半年不上学的,为什么前半年不来找,而是现在来找我呢?

3、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4、想通过问题达到什么目的?(疾病性获益)

孩子没得病前每天6点起床,得病后每天睡懒觉,所有人都开始关心他,这就是孩子的病维持下来得原因。

5、怎么才能帮助来访?咨询师能帮你什么

二、五步骤

1、什么问题?

技巧:靠问,是什么?what

开放式(不能用是否,二选一的)、封闭式(用是否,二选一)、半开放式、半封闭式。

目的:明确这个事实是存在还是不存在

例如:你有手淫吗?发现绝大多数的年轻人都有手淫,你有吗?

直接逼问(把你放在前边):你现在遇到什么事情了?

间接询问(把我放在前边):我想问你,你发生什么事了?

2、是什么原因?why

*生理(丑小鸭是以内它是天鹅的孩子才能变成天鹅)、心理、社会三位一体(身体、精神、关系)

例如:抑郁是个心理现象吗?

是有生理学基础,考不上大学他不抑郁你抑郁,人家舅舅是教育部长你舅舅是农民。

生理因素三方面:性别,年龄,是否有躯体疾病(包括家庭遗传史)

【女性抑郁一般是因为情感上失败,而男性抑郁一般是因为事业失败】

*心理因素:认知(就是认识),感觉(过敏,小刺激产生大反应)、知觉(春夏秋冬)、记忆(过去的复现,人是活在记忆里,是记忆在爱你,没有记忆也就没有了爱恨)、思维(想象是思维,想象分有益想象、无意想象、幻想、空想、理想。梦是主要幻想之一,文学作品是作家的白日梦)

*社会因素:生活事件(病和一件事情有关,吵架、孩子不上学、被老师打了等)、人际关系(所有心理障碍首先表现为人际关系障碍,心理学就是关系学。心理学家看心理学时统计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自我,自我是怎么产生的,自我意识诞生2~3岁,我是谁?)

例如:感冒了孩子不上学。

生理层面是因为孩子的气质、敏感、遗传因素决定的;社会层面:被老师打了;心理层面:对老师打的认知。

3、严重程度判断

*病程:轻,1-3日,正常难受,自己努力能减轻、能吃能睡但效率下降;中,3月-1年,自己解决不了得别人帮助,直接影响功能,只能上半天学;重,1年以上,一般人帮不了,需要找专业人士,不能上学或工作;

*精神痛苦程度

*社会功能

4、科学判断(心理测量)

量表:人格的、行为的、智力的

5、明确诊断

人的四种状态,没有第五种:

死【闭嘴】

活得异常(诊断标准:主客观一致、人格稳定(恒心、恒定性)、知情意一致、、、、、、、9认知、情感、意志行为)

活得正常又健康:【正、反着说】

活得正常但不健康(十原则;考量承受力,重大打击抗压能力,地震来了,财产没了、有人疯有人无所谓;耐受性,承受慢性刺激,腿断了能忍受,鞋中有沙子就忍不了,能忍过不去的火焰山)【顺着说】

三、设置咨询目标七要素

心理学范畴的、可量化可评估的、

四、咨询效果评估四步

自评、他评、测量评估、社会功能、症状评估

五、跟踪随访(回头看)

技术:沟通,放松疗法、阳性强化

疗法:使用的理论,合理情绪疗法、认知疗法、参与性技术(8个)、影响性技术(8个)控制会谈方向技术(4,释义、中断、情感反射、引导)、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294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780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001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593评论 1 28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687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679评论 1 29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667评论 3 41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426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872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180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346评论 1 34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019评论 5 34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658评论 3 32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6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95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275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207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