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9

城市里的瓦尔登湖 ——读《城市的胜利》有感

本书作者是芝加哥大学博士、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当代顶尖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他自小生长在曼哈顿,显然的,他同很多人一样,都是“城市土著”,因此,他在这本书里的许多观点和看法很容易被人所理解,屡屡引起我的共鸣。与另一本书名只差两个字的《城市的精神》来说,这本城市胜利之说让我更有实体感,而《城市的精神》带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人文化的感性理解。
在《城市的胜利》中,作者一直在强调一点“热爱自然=远离自然”。从田园资本化经过能源瓶颈后,出现的新城市主义,城市的环境似乎越来越可以被接受,这似乎证明作者表达的城市的胜利,但是新出现的景观城市化又让我不禁反问,城市真的胜利了吗?

纽约,一座许多人眼中的美国的“首都”,经历兴起——衰退——振兴,它因运输业而发展繁荣,而当全球化的浪潮以不可逆转之势掀起时,消除了纽约的制造业优势,但是同时也提升了纽约创新理念的优势,资金的流动让纽约将过去留在班加罗尔这样的城市,又让纽约与曼哈顿展现不一样的城市景象。
作者对于城市贫困的理解,也让我对于这个问题有个更深的认识。公共交通让人口更加自由的流动。之前不能理解的棚户区段子在作者对里约和金萨沙的描述后,终于get到所谓笑点。里约的贫民窟在19世纪后期就出现了,里约复杂的城市历史让贫民窟成为人们对里约这座城市的定性理解。而金萨沙更是因为政局不稳,城市贫困不是一种问题而是常态。贫民窟有何好处?居住环境是如何受到制约的?作者认为,像城市贫困这种重大的城市问题是没有自由市场式的解决方法的。而城市政府就应担起干预居住环境的责任,从城市的医疗、公共卫生、交通、犯罪等方面入手。这样的干预非常容易得就会发展为一种改革,有泰迪罗斯福式“不受限制的改革”的趋势,容易成为腐败的沃土。这样的改革成果和所付出的代价,不说深有体会,起码有所耳闻,真的就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衡量一个城市的标准有很多,从经济、卫生、环境等许多维度都可以去进行比较。但是,最终,我们最关注的是什么呢?就是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在医学上,这也是医生给患者做诊疗的重要标准。活着很容易,可想有质量的活着,却不是容易的事情。在书中,作者说,生活质量高,更能够吸引企业和企业家。他举出伦敦和巴黎两个例子。伦敦,诞生诸多戏剧巨匠的名城,戏剧的规模经济让它似乎成为全球大剧院。它的优势在于,剧院有大量的观众。这种城市的娱乐优势变得越来越重要。再说说巴黎,巴黎在作者看来已不是过去穷困潦倒,富有才华的艺术家的瓦尔登湖,市中心的生活费用上升,巴黎已经成为富人的精品店城。作者这部分观点我是赞同的,可他对这种变化的解释是,巴黎过度限制建设,加之经济停滞和物价逐步上升,以此证明摩天大楼存在的合理性。这是我不敢苟同。确实,诸如《米其林指南》这类刊物大行其道的今天,城市把人们从私人空间拉到公共空间,并将这些公共空间变成社会交往和炫耀性消费的中心。但是这也不足以说明竖满Skyscrapers的城市能将生活成本平稳在一个合适的位置,或者给人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唯一能确定的是摩天大楼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空间。

随着交通方式的创新和道路修建维护的完善,以汽车为基础的生活方式的平面拓展在美国等国家大行其道。作者对这种生活方式用了大篇幅去批驳。他一直在强调,热爱自然就应该远离自然的理性环保主义。不论是电还是碳排放的对比,城市比郊区更绿色。我想这应该也是颇受争议的一种认识,非常容易被人理解为是有选择性的应用数据,将资源供给的问题淡化,只是一味鼓吹集约化大都市而已。而他后面论述的城市如何取得成功,以及城市放大人类的力量,为了实现经济繁荣发展,吸引各行各业的精英,反而让人关注到作者似乎是刻意的淡化城市管理成本的问题。

城市无疑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东西,城市也意味着更好的人口密度,更多的机会,更繁荣的经济。这些都是显而易见,必须承认的。但是城市的生活也是复杂的,产业格局的变动会不会再出现“底特律式的衰败”?垂直发展的城市能否满足许多人心中的“田园牧歌”?如何探索出更合理,更负责任的城市规划?这都是“城里人”需要直面的难题。我们当然愿意把城市变得更好,那种智慧、绿色、幸福的城市生活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呢?起码在中国,当人们戴着口罩在人山人海中挣扎的时候,是没有这种念想的。诚然,我们也看到了在一头热挥舞环保大旗的诸多活动中,出现了梭罗引发森林火灾的苗头,瓦尔登神话一再被解构。但是我们真的能认同作者倡导的那种“融入自然就是在破坏自然”而搬到充满摩天大楼充满奇迹的城市里的大胆论调吗?这不免让我产生一种,我或许可以赞同你的观点,但是你的论证并不足以说服我的感觉。城市真的是胜利的吗?城市的胜利代表人的胜利吗?衡量胜利的标准又是什么?这是我看完书没能找到的。

作者对于城市的未来是十分乐观的,可是生活在城市的许多人并不像他一样,我们或许是热爱城市,但是又一面想着逃离,去寻找自己心中的瓦尔登湖,我们羡慕富人深山老林里富丽堂皇的别墅住宅,这样的矛盾真是让人焦虑。

尽管对于作者的一些观点并不完全认同,但这本《城市的精神》还是带给了我不少收获,作者乐观而大胆的观点也让我对于城市有了更多的思考,而其中深有同感的还是反复出现的那句“真正构成城市的是它的市民,而不是混凝土建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科创板是2019年最大的财富机遇(二) 怎么看待中国股市即将推出的科创板?这是一...
    wusuoweiju阅读 650评论 0 0
  • 蝶恋花,注定了前生今世的缠绵,可谁又知道花是否恋着蝶,蝶的破茧重生,它的苦苦追寻也许是注定了的悲剧……
    素人心晴阅读 1,306评论 0 1
  • 汉口银行二面,麻烦哥上了一上午实训,回到光谷逛了HM,优衣库,趁着打折买了衬衫和摇粒绒打底衫,不知道该开心还是不开心
    阿婆次得额佛歌阅读 2,80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