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年前,我就和文字结缘。我从六年级开始写日记,初中不间断的记录流水账,高中时语文老师要求写日记,我写得更多更热忱了,大学时是一个创作高峰期,大学毕业后至今,我的文字时常陪在我身边。除非我完全“泯然众人矣”,对生活失去热情和期待,不然:生命不息,写作不止。
高中以前的文字是非常幼稚的,大多是流水账。高中时开始有更丰富的经历,有更复杂的心情,有更多的日常记录和思考。高中好友时常跟我讲她的语文老师鼓励她们创作,有特别的创作活动,她偶尔来我们宿舍给我们分享她写的很不成熟的小说。那时候我没有写出有条理有中心有深度的文章,我只是很积极很仔细地记录一些发生一些心情,那时候我在心里坚定认定,以后我一定会写出不差的文字。
到了大学,依旧喜欢记录。我开始发布一些短小文字,慢慢随着自己的经历和成长,文字的篇幅也越来越长。灵感来了,两三小时可以写不停,文章一蹴而就。一篇文章完全随着心流的流动顺畅完成,有时候灵感突然来临,熬夜写作也时有发生,自己乐此不疲。
那时候最为触动的是巴金关于写作的目的,“我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才华,而是因为我有感情”,也很喜欢莫言所说:“当笔下肆意挥洒的心情化为文字,我将用它记录永生。”这两位作家所言,就是我对写作最初的认知追求,后来也成为我对文字淳朴的底色,源于感受,只为记录。其实我喜欢记录,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记性不好,容易遗忘,我害怕遗忘,我怕把很重要的事忘记了。随着岁月流逝,事情越来越多,人越来越成熟,情感会越来越淡,记录却会成为习惯,文字永恒记录着,不被遗忘。
工作几年后,文字也不再像以前全凭感情和心流,变成目的性行为,有时能有点灵感让我写起来能够顺利一点,不会那么磕磕绊绊。我需要写作这个行为,更需要写作的结果,至于文字内容有多少真真假假,我不再苛求。有些感受有些记忆早已模糊,文字记录的也不再真切,我早已不再纠结。文字从来不自由,并越来越不自由。文字不全是真实,并越来越不真实,因为感受也越来越短暂。这一刻有这一刻的感受,下一刻有下一刻的体会;这一刻有这一刻的自由,下一刻有下一刻的命运。

文字对于我来说是什么样的存在呢?是我最好的朋友,是另一个自己。我的开心,我的难过,我的庆幸,我的痛苦,我的幸福,我的焦虑,我的感受,我的心情,我的思考,我的发现,有人分享,有人分担,有人接受,有人包容,一切都有一个出口。那些无法述说的事情和心情,文字有保留或者毫无保留表达;那些丑恶和沮丧,也可以真实流露,不必压抑和挣扎。我成为了一个真实的自己,正常的自己,在积极的自己,和我还算友好相处的自己。
写作对于我来说,大多是痛苦的过程,我不少时候需要让自己沉浸在一种悲伤的情绪里,只有我自己是痛苦的,我的灵感才会不断出现,我的文字才更深刻。写作的过程,即使时有痛苦,我也甘之如饴。在痛苦之后,在文字完成之后,我的精神不虚空,我的精神愉悦。
我时常回看自己之前写的文字,看的时候几分钟就看完了,我写起来一般近两个小时,有时候两三个小时。我时常在心中庆幸和感谢自己,谢谢自己以前的热爱和努力,留下那些文字,留下那个努力向上的自己。
我的文字不可避免的会写到过往,我的文字即使有过往,只是为了我的现在和未来,人的记忆和经历有限,在这个阶段我可能还能创造,只能创造这样的文字。随着我的成长和努力,我才能遇见另一个阶段的自己,另一个阶段的文字。我的文字是为我服务的,文字只会让我的生活更美好,我怎么会让文字成为我现实生活的阻碍和破坏?作为一个写作者,我有一定的思考力,我不会那么愚蠢。
张晓风说:不用追求的生活不是生活。人要有追求,才会在平凡的一生里也有自己的波澜起伏。我对文字有追求,对我的生活和自己有追求有期待。
如果当我不再愿意不再热忱去写作去创作,那是一件危险很糟糕的事。我想我的精神毁灭了,活得行尸走肉。我不想要那样的生活和自己。即使是很平凡、微不足道的自己,我也想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
2025年10月7日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