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著名的“三省”当然得具体的说。
说到三省,人们往往的重点落在三省的内容上,其实不然。就像中高考样,还得看看历来和将来的试题走向。因为思想史上的一般规律是:真知灼见总是很难被同时代的人接受,要等一两代人的时间甚至更久,才能成为庸常之人的普遍共识。因此还得遵循师道,顺藤摸瓜,透过曾子这个点位,让我们把镜头拉远些,看看与之他前后的有发言权的这几位圣人,一者孔子,二者王阳明,半个者曾国藩。为什么有这二个半圣人之说?以下去窥探一二。
首先聊聊孔圣人。不得不聊到老子。最近读完老庄后,感觉到完全是两股真气在打架,老子类似未来,孔子类似现在,完全是现在和未来在搏斗,但又想看看未来搏斗的结果怎么样?
还是林语堂老先生解读得精准。孔子的人文主义神妙地适合于一般人民,适合于服官阶级,也适合于向他们叩头的庶民阶级。那么其他一不愿服官,二不愿叩头的特例就归向于道教。当然也有叶公好龙式人物,儒道两家的差别,在公元前136年之后,被明显地划分出来:官吏尊孔,作家诗人崇老庄;然而一旦作家、诗人戴上了官帽,却又走向公开激赏孔子,暗地研究老庄的途径,可称谓迷茫的一类。
两家最大的异点是儒家推崇理性,尚修身,道家抱持反面的观点,偏好自然与直觉。那么后面的正反之说就不足为奇。孔子学说的人生观是积极的,而道家的人生观则是消极的;孔子学说则为一大“肯定”,而道家学说为一大“否定”;孔子以义为礼教,以顺俗为旨,辩护人类之教育与礼法,而道家呐喊重返自然,不信礼法与教育。
还得聊到法家。儒法之争绵延两千余年,其实质无非是义利之争。儒家是原则导向型,以仁义为第一原则,只讲仁义而不计成败,成功了便罢,倘若失败,无非是求仁得仁、舍生取义。法学家是目标导向型,实现目标是最重要的,没人在意你通过怎么的手段。这两者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在市场上,我们应该以法学家的目标导向型为最终目的,坚持以仁义的第一原则来操作。这也算不上圆滑,邓老爷子就较开明。只要原则正当,类似于中国改革初期样,难道非要定个非黑即白?著名的“猫论”也就此产生。
再来聊聊阳明先生。解读阳明先生还是熊逸先生透彻,那怕是记载历史的史官也罢,还是当事人的记载,无不是由记录人的主观认识框架,即自觉或不自觉的因果视角、完形视角、取舍偏好、价值偏好等等一一过滤后传播给我们的。所以我仅凭个人喜好,相信熊逸先生的独到见解。
抛开一切心法,谈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你对一位“大师”的信心越足,你的心灵安定感就越强,应对不确定事件是的心理素质也就越好,这就是“心诚则灵”的道理。从客观角度上讲,“精诚所至”的付出未必就会导致“金石为开”的结果,已经出现或者终将出现,即便你一败涂地,也比旁人更容易找到宽慰自己的理由。
而阳明先生正是这样一位成功的“大师”。何况他的成功经历早已为他的学说做出了可信度十足的背书。
从人生福祉来讲,的确可以说“心即一切,一切即心”。幸福的人生需要坚定不移的笃信,很多阳明心学的信奉者所寻求的真是这样的感受。阳明心学与其说是学术不如说是宗教,它所施加给信徒们的,与其说是学术的力量,不如说是宗教的力量。正因为此,阳明心学会特别吸引那些较为感性的人,却很难攻克理性主义者的凉薄之心。
在某种程度上,他们都是自己培养出一整套特立独行的知识体系,并且将这一套知识体系运用到实践中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接二连三的成功定会使他们更加自信,并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追随者,起到作用的与其说是那套知识体系的内容本身,不如说是当事人的极度自信。信心是重要的,信什么反而无关紧要。
为什么称曾国藩为半个圣人?圣人是指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到人类最高完美境界的人,在修身、立德、立言、立功方面都有建树,接近完美的人。而曾国藩缺失的是:孔夫子和阳明先生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他没有。所以只能得半个圣人的称号,这提出之人也是吝啬得很。
说曾国藩是一位“柔道高手”一点也不为过。他不但是个极其善于学习之人,还是个“学而时习之”的真正践行之人,这也是他的成功之处。他的静功夫来自倭仁,他的谦让来自道家思想;他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不盲目推崇,而在政治实践和军事斗争中时习之。难怪欧阳兆熊说曾国藩有三变:早年讲理学,办理团练军时讲申韩,后学老庄。
后一点就是曾国藩一生好学问,每日笔耕不停。靠写日记的方式在朋友圈促使自己内修。用他的话说是:“势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所成”。连如此圣人知道,人性的懒惰,靠自己监督自己是靠不住的,只有在外界的压力下,形成360度的立体曾国藩,必会形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了知自身,才能做出真正的改变。
可喜的是、局限的是他为自己订立了必须遵循规矩:作有“五”,立有“三戒”日有“十二条”,可怕的是他将这些良好的习惯一坚持就是一辈子。关键时还“一日三省,慎之慎之!” 咱们还是有必要看看,是否对自身有所触动 ?
“三戒”,即戒烟、戒妄语、戒房闼不敬;
“三字箴”,即“清字箴曰:名利两淡,寡欲清心,一介不苟,鬼伏神钦。慎字箴曰:战战兢兢,死而后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勤字箴曰:手眼俱到,心力交瘁,困知勉行,夜以继日”;
“五箴”,即立志、居敬、立静、谨言、有恒。
“十二条”,敬、静坐、早起、读书不贰、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
“座右铭”,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或许教育界的名人李镇西老师通晓“三省”,并且知行合一的时习之。只要做了,做好了就有发言权。所以李老师非常肯定的说:“如果每天坚持做到这五个一,一个教师你想不成功都很困难!”,李老师每天的五个一是:上好一堂课,至少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或社会问题,每天读书不少于一万字,写一篇教育日记。每天做到这五个一难不难,说实话很难,不然的话怎么能删选出并有别于其它80%的人众?
终究还是回过来看看曾子,能提出此著名之说当然有过人之处,当然不是等闲之辈。曾子为孔子的学生,名参,少孔子四十六岁。为人老实,不爱说话,比较鲁,就是拙一点。但孔子会识人。从培养年轻一代来说,就有点青黄不接。当曾参二十七岁时,孔子卒,终年七十三岁。曾参若父丧而无服,守孔子墓。孔子临终将其孙(孔鲤之遗孤)子思托付于曾参。他也不老师负所托,所以自己著有《大学》,孔子的孙子子思著《中庸》,也是跟他学的。而孟子也是子思后续门人,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
从以上的圣人之说,这时候你关注的重点肯定不是在内容本身吧!毕竟内容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但著名的“三省”终究得看看,看看曾子是怎么每天刷三次牙的?
一是,“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人办事尽心了吗?重点在“不忠”,应作何理解才是一针见血,应理解为替人办事有尽父母心没有?这时候就可以扪心自问下,父母亲答应你的是不是都做到了,而你对父母亲的承诺是不是有些做到了?有些没有做到?有无“不忠”就是看能否做到有无“父母心”,不然就是没有尽最大努力。
二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朋友交往的时候是否能够做到坦诚相对?重点就是在“信”上。直接参考华杉所详解的《孙子兵法》计篇“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信,有赏罚分明之信,也有默契之信。因为很多时候你不是最高统帅,不是国君,不掌握赏罚的全部权力。但是你也是一级领导,也要带兵打仗。这种情况,西点军校有一条对领导力的要求——心里装着对方的利益,并有能力让对方清楚这一点。
所以信不仅是一种机制,更是一种人格力量。首先你心里要装着对方,这点很本质。心里没装着,就没法真信。其次你要有能力让对方知道。别你装着他,他却不知道,他跑了。信,则民心民力可用。不信,则民心民力皆不可用。
三是,“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我温习、练习了吗?义同学而时习之,相信记录阳明先生的《传习录》也有此意吧。往往我们都是这样的“一掷千金的去学,而不一本万利的练,最后终是一无所获”。
以上是修身心法的三面镜子,多说无益。现全国之下各级政府人员就做得挺好!你自己也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吧。
客官,要记得照镜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