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栀子

外公家有一棵年龄二十多岁的黄栀子树。我们从小叫她黄精子树,也许是方言口音的问题,长大后我才知道人家叫黄栀子。说她是树吧,却也只有一百七八十厘米,倒也称不上,很奇怪养了这么多年却也没有变得高大雄伟起来,还是那样弱不禁风的模样。听外婆说这课黄栀子是我出生那年幺姨去大山上挖回来的,所以她是野生的。每年回去大人们总会跟我说,看看那颗黄栀子树,你多大她就多大了。

她长在我们地坝边缘,枝桠刚好抵在水泥地,所以每年开花结果后我们就很容易摘下来。花是不能摘得,摘了不能结果,每年一开花大人们就告诉我们不要去摘,结的果我们都是冬天的时候拿来做黄粑。是一种用米做的圆形粑粑,跟糍粑很像,而黄栀子的果实就用来染色,果实含有黄色素,可谓是天然的色素,染出来黄粑颜色很漂亮。

黄栀子跟普通的栀子花 不一样,她的花朵是单朵生于枝顶,一朵花通常有5-6片花瓣,花冠白色或乳黄色,呈现高脚碟状,花蕊是黄色的,蜜蜂授粉时还会沾在花瓣上。说实话她没有其他栀子花那么高的观赏性,但是香味可是毫不逊色,每年3-7月树上的花谢了又开,香味持续不断。还有花朵凋谢后还会结果,一般的观赏性栀子花因为雄蕊或雌雄蕊均退化,所以也就导致结实力弱,不太容易或者不能结果。但黄栀子可是每一朵花都会结一个果,当然前提是外婆家的鸭子和鸡不会去啄了吃。她的果期一般是5月至翌年2月,开始的果实是绿色的,后面会越变越黄,到冬天的时候就变成了橘红色。

到了冬天快过年时,几乎老家的人们都会拿来做黄粑。那个时候是最热闹 的,年味也在捶打黄粑声中越来越近。首先要把糯米粘米淘洗干净,浸泡一夜后把黄栀子切碎,切开的黄栀子里面还有籽,有点像辣椒籽。然后用一碗开水浸泡大概30分钟, 接着把糯米沥干水分,加入食用碱,黄栀子水搅拌均匀放入糯米里面,再用石磨来磨成米浆。小的时候没有机器磨大家都是用石磨,后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就有了机器磨、电磨。磨好的米浆要倒入纱布袋中,像压豆腐一样,压出多余的水分,一般压一晚上就可以了。大火将水烧开,蒸锅中放入纱布,将黄粑掰成小块儿蒸熟,蒸熟的黄粑倒入干净的石舂,用一把形似铁锤的大型木锤来进行捶打。经过一番“千锤百炼”黄粑终于变得细腻了,接着就要放入盆里,盆里要抹一层菜籽油,必须是熟的菜籽油,桌子上也要抹上油,手上也要,都是为了防止粘贴。做黄粑一般要用上印花模具,基本家家户户都有,模具的内容都是各种各样的花朵形状,按压下去倒扣出来,一个黄粑就完成了。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小孩儿就跑过去讨吃食,大人会揪一个小球给我们吃,防止我们在桌子上面捣乱。做好的黄粑放凉后要放在谷草灰水中,为了防止变硬开裂便于保存。黄粑可以蒸着、煮着、煎着、烤着吃,我最爱的还是切块和腊肉炒,别提多香了。

随着年复一年,如今老家已经没有人做黄粑了,大家都是去街上买回家吃,也不再只有过年可以吃到了。外公不喜欢吃这个,但是他会在开花的时候细心为她喷上防虫药,会在果实成熟后摘下来放在窗沿上,会默默捶打在石舂里的黄粑,会每年离家时叮嘱我们带上几个。

前几年政府把老家的贫困户都迁到了街上的新农村,三外公家的房子也被挖土机推了,留下一大片空地。外公想着把那条小石板路扩宽一点,就把黄栀子移了个位置,刚开始还好好活了几天,没想到后面却死掉了。可真是小气的树,你在大山里面都能生存下来怎么移动一下位置就不行了。工作后也很少回家了,后面就再也没有闻到过栀子花香味了,也没有人跟我说,看看那颗黄栀子树,你多大她就多大了。

到如今有时候也是恍恍惚惚的,总感觉树还在,细心养她的那个人也还在。院中一草一木都是回忆,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我从来没有好好记住过这些花草,很奇怪,现在却无比清晰的出现在脑海中。就像脑子里面装了一个录像机,开关一打开,就一帧一帧的播放起来。原来才发现生活中的小事也可以被记这么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