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皮亚杰?我知道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是“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研究儿童认知发展,也是南明数学(我的工作研究领域)的科学依据。因而,皮亚杰是我必须读懂读透的一门课程。年初,我于南明网师平台报名了课程“从学习到教学”,本学期研讨的就是《儿童心理学》,起初我认真啃读了两大章,晦涩难懂,更何况没有整体感知,对于感知-运动阶段看的有点晕乏,对知觉部分看了有些脱节,不了解各小节间有什么关联。再加上之后的周末晚课程研讨课,因与其他两至三群共读时间重合,因此到第二章后我搁置了2个多月未研读。学期中,我跟着江子老师共读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由维果茨基对话皮亚杰,我才开始对他们有了立体直观的认识,于此我知时间到了,该重新阅读皮亚杰《儿童心理学》。仅以维果茨基著作《思维与语言》节选为示例,给予您理解皮亚杰的一丁点启发。
“心理学家大大感激皮亚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皮亚杰对儿童语言和思维的研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他发展了探索儿童思维的实验方法,这些方法在今天已被广泛运用。他是第一位对儿童知觉和逻辑进行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此外,他为自己的课题注入了清新的具有非同寻常的丰富性和开拓性的方法。他并不一一列举儿童在推理方面的缺陷,而是把重点放在儿童的思维特点上,放在儿童具有的东西而不是儿童缺乏的东西上。通过这些积极的探索,他证明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差异表现在质的方面而不是量的方面。”——节选自《思维与语言》。当然维果茨基大大的肯定皮亚杰所做的贡献,同时也对之严厉批评(后文会叙)。阅读上段时,我是震撼的,早在百年多前,皮亚杰都知道站在儿童视角,去发现儿童的已有经验,运用认知发生学而不是成人视角的“倾灌式教育”,现代教育甚至是我自身不自觉也会装扮成知识与真理的“上帝”,运用“机械操练和娴熟模仿”去刺激反应,甚至以“胡萝卜+大棒”去评价儿童,这恰恰是违背教育哲理的,无疑成人视角的教育最终不过是引发一场残酷的淘汰赛……而皮亚杰基于大量实验数据,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认知发展的共性,这也方便我们了解并引导我们的教育工作。
怎样阅读皮亚杰?建议您以浪漫-精确-综合无限循环展开研读。浪漫阶段,整体感知,与已有教学经验、相关儿童发展建联;精确阶段,则为共读研讨阶段,以局部分阶段来如切如磋的研读,把书读薄,内化观念;综合阶段,为下一次深刻领会做准备,也指引我们的教育工作。
基于皮亚杰的“认知发生学”整体框架浪漫感知,从而精确部分细读,注:几何观念的生长发展四阶段(左三角)、代数观念的生长发展四阶段(右三角)参考《玩游戏、学数学》的“数学发生学”理论。而各阶段的儿童认知共性则需要更精确的如切如磋的读。这一块,自己也在研习中,先余留下次深度共读来补充!
皮亚杰是基于某个年龄段儿童来做的认知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来总结的认知共性。问题就来了,各个阶段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儿童是如何过渡的呢?如:感知运动阶段是如何过渡到表象型智慧阶段?如:儿童在3-6岁是拓扑式的几何观念,而7-12岁是如何过渡到前欧式几何阶段的呢?小学阶段(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点线面观念是怎样的?与初中生(形式运算阶段)的点线面观念一样吗?这些都是维果茨基对其的部分批评。而因维果茨基的英年早逝(38岁因肺病去世),其理论知识于多年后才被后人理解并传播。维果茨基对其的批评还有“教学与发展”、“思维与语言”等方面。皮亚杰主张“教学从属于发展”,只有儿童认知发展到了某个阶段,才能展开教学。而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引导发展”,并基于此引入“最近发展区”,假设儿童的已有经验为A,不进行任何学习的背景下;儿童在此基础上自主探索学习达到认知起点B;当儿童遇到认知冲突,无法协调时,老师(同学、家长等)展开教学对话,引导其认知发展到C,那么B到C即为“最近发展区”,也是我们的教学展开环节。而大多成人教育都忽视了A到B自主探索的环节,认为A既是最近发展区的起点,以应试教育为主,多造成机械式教育浪费。在此,皮亚杰主张的“教学从属于发展”其实是忽略了教育的使命与意义,教育就是为了发展学生啊!基于此,晚期的布鲁纳整合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观点,如果把“教学从属于发展”看做是A到B的过程,看做是课堂前测的过程,目的是把握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是科学教学的起点;而把“教学引导发展”看做是课堂对话环节,即B到C的过程,目的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这样就逻辑自洽了,也最贴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观念。这一切也是《玩游戏,学数学》的科学依据,我的所感所悟还很欠缺,还需要每一次的重温细读来引领认知建构与发展。
基于“思维与语言”方面的对话,那就需要细读维果茨基著作。这段已有观点又遇问题,先待留。皮亚杰思维语言见于P65.(我的已有观念:皮亚杰认为语言是思维的产物,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目的与动作分离后,萌芽了最初的智慧,思维也随之产生。皮亚杰认为思维语言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产物。而维果茨基认为在婴幼儿初期,哭闹、嘤嘤学语等是前语言阶段;而吃奶、抓握等产生前思维阶段,语言与思维在最初是两条不相关的发展线路,而在感知-运动末期,2岁左右,思维与语言汇合,互相影响,彼此发展。思维与语言的发展线路是成”DNA”式螺旋交替发展。这让我联想到小侄女妞妞,在1岁半左右,她的思维与语言发展是很好的,远超于同龄小孩;然而有一周逐渐的妞妞越来越说不流畅话,饶舌严重,孩子甚至不敢叫爸爸妈妈,这也是认知冲突、思维的发展、生理的发展引起的语言障碍;索性在家人呵护下恢复正常。)之所以说是已有观点,因它与65页的皮亚杰观点还有冲突,我对这块琢磨不够,留作作业待完善。
基于整本《儿童心理学》,我的现有认知到这里,然而仅是浪漫的过了一两遍,还需要精确细读。然现阶段的我,基于目前的领悟还得再吃透,如儿童视角就是我要修炼的,如“最近发展区”式的教学也是我需要不断前测、跟进儿童认知发展来领悟的。而就各个阶段儿童的认知共性等也是我需精敲细磨领悟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仅以此句送给我要一生细读的书籍——《儿童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