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安逸的环境下呆久了,很容易生出倦怠,久久之难以走出舒适圈,将自己的懒惰和怯弱比作享受生活,实际上不过是为了逃避现实。
每个人都喜欢安逸的生活,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人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奢靡。突然有一天你要求这个人去辛勤劳作,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耘,只为吃上一顿饱饭,倘若没有生活的巨变,这无疑是不可能的。
这本英国作家法拉斯图尔笔下《闯入不适区》一书,教人们如何克服天性的懒惰,勇敢的传入自己不适应的区域。
“舒适区”和“不适区”的选择,不是快乐和痛苦的选择,其中藏着的人生道理,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思。
古人云,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人的选择决定了行动的方向,影响着未来的命运。
这本书以女性的视角来诠释人生中的不适区,从古至今突破和挑战都夹杂着痛苦和磨难。
古代,人们对女子的压迫和约束涉及生活到精神各个方面,女人既要学习三从四德和女戒,也被要求温柔贤惠,相夫教子,忠贞不二,这种约束是单方面的。
如今,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已经深入大多数人的内心,以现代女人的视角来看古代,无异于是突破了不适区。
为什么有些人很难走出舒适区呢?
关键在于情感,人有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每个人都喜欢让自己更舒适的环境。
一个人身处舒适区,不会有紧张和紧迫的情绪,一切都是岁月静好的模样。
我们以感情为例:
著名作家周国平写道:“在某一类人身上不值得浪费任何感情,哪怕是愤怒的感情。”
年少时,我们很容易陷入到爱情之中,真诚的投入感情,愿意向下兼容,即便是对方犯了原则性错误,也愿意给其改过的机会。
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解释,叫做“沉没成本”,一个人在某件事情上投入的越多,越来越轻易割舍。
最后,一步步接近地狱却不自知。
舒适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限制自我成长的圈子,圈子内的人难以突破,心中向往着更好的生活,却迟迟不敢迈出那临门一脚。
时光,就是在舒适和安逸中一点点消磨。
网络上有句话叫做:“莫欺少年穷,莫欺中年穷,莫欺老年穷,人死为大。”
虽然是句戏言,可人的眼前如果只看得到岁月静好,又怎能抵御未来的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