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在菜场意外买到了儿时夏天常吃的鸡头莲茎,勾起了我对童年生活的一些记忆。
曾记那时稻子快成熟时,大清早,姑姑带着我去村后的野池塘里采摘一种“野味”,我们那里人都称为“鸡头莲”。野池塘地处偏僻,要穿过3公里左右大片田野才能寻到。
我和姑姑行走在田埂上,微风拂过稻田,涌起层层金色的稻浪,似金发少女在乐曲中翩翩起舞,让人的心情也随着跳跃起来。那时的我,其实是比较喜欢跟去采摘鸡头莲的,这于我来说,不亚于一次有趣的探险。
我亦步亦趋地跟在姑姑身后,姑姑头戴草帽,手提一个大竹篮,肩扛一根长长的竹竿,竹竿末梢用绳子绑了一把割稻子用的大镰刀,镰刀在磨刀石上细细的磨砺了,刀锋锋利无比,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白光。
半小时后,我们终于来到了目的地,野池塘不大,约40平方左右,水面上密密麻麻的铺满了浑身带刺的莲叶。莲叶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径有130厘米,最小的也有30厘米。莲叶上方星星点点冒出的花朵,有紫红色,也有白色的,花蕾上满身是刺,形状酷似鸡头,这也许就是它名叫“鸡头莲”的由来。
我们主要是采摘鸡头莲茎,茎部都是长在水下的,所以必须要用工具将鸡头莲根茎割断勾起。姑姑把竹篮放下,抄起大竹竿找准其中靠岸较近的大莲叶,慢慢往水下探,略微调整好方位,手上一用力,使劲一划拉,水面上的莲叶就沉到水中,接着连同茎叶,全部被镰刀勾住。姑姑使着巧劲,慢慢的往岸边拉,茎叶穿过铺在水面上的重重莲叶,终于被拉到了岸边。
鸡头莲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满身是刺,不管是茎、叶子,还是果子上,都覆有尖利的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尖刺刺破皮肉。姑姑再接再厉,复有勾起了好几株鸡头莲后,小心翼翼地把鸡头莲装进竹篮码好,便带着我快步赶回家。
到家后,我们就开始收拾起鸡头莲。鸡头莲一定要趁茎叶还没干枯的时候去皮,否则茎上带刺的皮附在上面,更难撕下来。我们一家人一齐忙活开了,姑姑干得最快,只见她三下五除二地把根茎的莲叶剪下,将刺皮分成四下,一条条一撕撕到底,不多功夫一根根滑溜溜,或紫红、或白灰的鸡头莲茎就完成了华丽的蜕变。
我有模有样地学着撕,可是总不能完美的将皮撕到底部,经常中途断开,少不得又得从中抠起刺皮复又撕,这样不免影响到其美观,也浪费了时间。待所有的鸡头莲茎撕好后,姑姑把满满一篓子的新鲜莲茎拿去厨房清洗,剩下的一地狼藉交给我收拾。
我发现缠绕在一堆刺皮中的几个鸡头果,丢了实在可惜。于是乎,我把它们用剪刀剪开,把里面的果粒一个个捡拾出来,居然装了一大盘。拿去水井旁冲洗掉附在果粒上面的软皮,就获得了一斤多像珍珠一样紫红紫红的鸡头果,这真是意外之喜。
中午,姑姑将鸡头莲茎连同五花肉,加入大蒜子、青椒大火小炒,就成了一道新鲜美味的农家蔬菜,吃起来可谓软糯鲜美,这是对我们辛勤劳动的最大犒赏。而我精心收拾出来的鸡头果,加上盐水在锅里炖煮,滤掉水后,就成了小孩子们最爱的零嘴,味道跟煮熟的嫩菱角差不多。
鸡头莲虽然浑身是刺,却全身是宝,其茎部、果子都有很高的食疗价值,常吃能提高身体免疫力。鸡头果又叫芡实,是一味很珍贵的中药,能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如今,童年常吃的鸡头莲在菜场很难寻觅到它的踪影。它给我带来的不仅是美味,还有童年的那段美好记忆和割舍不断的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