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亚马逊大卖的书籍《孤独深处》,就是今年获得“雨果奖”的《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物理爱好者/经济学家/小说作者/80后妈妈,拥有多重身份的典型“斜杠青年”。她将写作视为让生活继续的习惯,而不是谋生的职业技能。对她而言,职业和兴趣是支撑起立体生活的不同平面。
虽然我很少有文思泉涌的感觉,也做不到信手拈来就可以写出好的文章,但是我一直在写作。看书时,作者提出的某个观点启发了我,我会借此写出一些自己的观点、看法。生活中,遇到的人,经历的事,激发了我,我也会记录下来。现在,写作已经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写作教会我--思考
罗辑思维的罗胖经常提到认知升级。认知升级,并不是简单的读几本书,听几堂课,而是需要深入的思考,长期的实践与反馈。我以前读书时,很少思考,感觉自己随读随忘。因为写作,我开始边阅读边记笔记,并且对书中的一些观点进行深入思考。因为写作,我开始接触逻辑学,了解很多逻辑谬误。因为写作,我开始事先规划,列出提纲,做好文章的构思、安排。《把时间当做朋友》的作者李笑来说
试错、观察、阅读之外,正确的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
只所以我现在这么认同李笑来,就是因为只有自己经历后,才觉得他说得真对。这些道理,人家一语道破,而我却花了很长时间,才慢慢领悟。看别人的文章,永远都觉得简单,但等到自己落笔时,才发觉怎么想的和写的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才知道自己想问题太多简单,才意识到自己的才疏学浅。虽然之前浪费很多时间,但如果没有写作,我可能开窍得更晚。
写作教会我--积累
我的写作老师Rita,写过一篇《楠书房》的文章,这篇文章倾注很多她的情感,也体现了她的知识积累,她说,
把自己浸泡在哪里,哪里就有营养。
其实,写作和培训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为了准备一次培训,我需要准备很多资料,讲一个小时的内容,至少要准备三小时以上。而写作也是如此,为了每周的文章更新,我需要持续阅读、观察生活。为了写一篇文章,我至少要翻阅两三本书,参考两三篇公众号文章。为了学习排版,我听了好几场大咖的分享,一步步地操作、练习、改进。李笑来说
“博学”背后的真相——有意识的积累。不要无畏地相信什么“突然闪现的灵感”。灵感这东西,就算存在,也不会是平白无故出现的,它是“量变到质变”的那一瞬间突然绽放的铁树之花。
写作教会我--坚持
当初开通公众号,想法很简单,就是想把亲子英语的经验分享出来。分享完,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时候,正好看见Rita要开写作课,心想要不去上个课,或许可以有些灵感,多写出几篇文章。上课后才知道,Rita要求每周一篇作业,这可急坏了我,因为写小为成长日记,一两个月才更新一篇,现在竟然一周一篇?没办法,硬着头皮写了两周,到第三周,我真心想放弃,甚至连借口都找好——白天工作忙,晚上要带娃,实在没空写。但后来,我想到坚持。平时口口声声说要坚持,如果连个写作课都做不到坚持,那岂不是“言行不一”?所以那一周,我写了一篇《坚持好难》的文章,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记录下来。
人就是这样,眼前的困难,只要被克服,后面会顺利很多。迈过那道坎儿后,我努力完成全部作业,圆满结课。
其实写作教会我的,不仅仅是这三件事,更重要的是保持开放的心态,用心生活,感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