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业务模型如何应用?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讲到业务模型是如此的重要,有的同学就开始自检自己团队的业务模型,那本课就讲业务模型应用的问题。
业务模型怎么来的?
一般来说是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实践、洞察、总结得来的,模型研究的是主要矛盾,关键变量,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所以业务模型一般用公式来表达。但不同于纯粹的数学公式,业务模型公式左右两边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代表一种相关性,而不是绝对的、精确的相等。在应用实践中,需注意以下的几个原则:
确定性原则:业务模型追求的是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寻找简易的、不变的确定性,目的在于将无法直接达成的目标,转换、分解成可以做到、可控的变量,如果分解的变量还是无法做到,那只能换种方式,或进一步分解,直到分解的变量可控为止。
耐销品类企业,比如说插座,销售主要靠传统渠道,其销量模型为:销量=终端网点总数量*平均单店产出,你看出来了,后面两个变量不够明确,那再分解:终端网点总数量=合作五金店/日杂店数量+大型连锁商超连锁店数量+已进店的超市、便利店数量,这下是不是就明确了?明确了就好定目标了。
继续分解:平均单店产出=门店流量*进店产品数量*产品单价*选择概率,这个够不够明确?前三个没问题,如何提高选择概率还是不明确,那继续:选择概率=品牌认知优势*产品功能优势*性价比优势*主推率*陈列优势*宣传优势,到这一步,传统渠道影响销量的主要变量就全部明确了,下一步就结合自身的资源和优势,确定进攻方向,分解目标,制定相关部门的KPI了。
(门店流量很明确,但是我们影响不了,只能尽可能选择位置好、生意好的大店、老店,进店产品数就是产品SKU,提高进店SKU,对提升销量有作用;产品单价很明确,这个跟产品价值、竞争力相关,一般都有合理的价格定位)
适用原则: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维度拆解,业务模型不同。怎么拆解,要基于自身业务特点,从自身业务出发,拆解出适用自身业务的模型。
某公司的经营总结会上,Boss确定了今年的目标,要实现1亿销售额、1千万利润。接到这个目标之后,各部门头头各自算自己的帐,
营销部门算:销量=终端网点总数量*平均单店产出,平均单店产出=门店流量*进店产品数量*产品单价*选择概率,选择概率=品牌认知优势*产品功能优势*性价比优势*主推率*陈列优势*宣传优势,那得要多少家网点、单点产出需拉到多高,产品SKU需要提高多少,品牌推广要做哪些动作,产品功能做哪些差异化,如何设定推广政策,陈列和宣传要怎么考核等
生产部门算:销量=产能-常备库存,常备库存=销量*10%,而产能=计划产量-
财务部门算:利润=销售收入-支出,利润率=利润/销售收入,那得按既定的利润率来控制支出啊
所以同样是销量,到了不同的部门,就会变成不同的模型,但目的都是从自身的业务出发,把目标分解成适用于自身业务范畴且通过可控的变量,从而达成目标。
简单原则:模型追求的是简单、可控,用来应对世界的复杂,所以模型的变量要经可能少而精准,如果使用的变量多而复杂,那模型就失去意义了。但是,少并非在可能的变量里作简单删减,而在找出最重要、最关键的核心变量,忽略其他影响不大的变量,来实现变量的少而精准。
举例:现在科学界都公认,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碳排放,那如何减少碳排放,专家给出的建议各种各样、复杂繁多,缺乏可操作性,而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给出的模型却非常简单: CO2=P*S*E*C,
其中:P=People,代表人口;
S=Service Per Person,代表每个人使用多少项服务;
E=Energy Per Service,代表每项服务使用多少能源;
C=CO2 Per Unit Energy,每单位能源,排放多少二氧化碳;
即,要解决碳排放问题,需要解决人口增长问题、减少各类服务、使用环保设备节约能源、提高排放效率,做到这四个要求,基本碳排放就能降下来,你看是不是简单、精准?
验证原则:正如任何理论都有适用条件和范围,一旦条件发生变化或超出范围,理论很可能就失效。同样的道理,一个业务模型,在某一个行业或企业是成立的,但在另一个行业或企业是否也同样适用?不一定!同一业务模型,在三年前是成立的,但是现在,是否也同样适用?也不一定!
那怎么办,需要验证,怎么验证,用最小的代价在一定范围内试运行,最后总结分析模型是否成立?
所以在很多公司,有突击队、拓展组、创新实验室等组织,其重要功能就是在大面积推广之前,先总结业务模型、验证模型的正确性。
业务模型可以说是事物发展的底层逻辑,也是一个团队的作战方案,决定一个团队冲锋的方向是否正确,需慎之又慎,不容有失,在实践应用的时候,需注意是否符合确定性原则、适用原则、简单原则、验证原则,确保团队走在一条正确的路上,然后才有团队战斗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