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晚归,路过楼下步行街大排档,不知怎么突然想起“夏天的味道”这个词,然后发现记忆中各个阶段对夏天的印象竟然都不一样呢!
(一)
我是在塞北小城长大的。山城昼夜温差大,到了夏天,即便白天热到35度以上,早晚没有日照时还是会比较凉爽。
因为城市实在太小了,又很少外地人,“六人理论”在我们这儿三人足矣,所以邻里之间极熟悉。那时还没有广场舞,每到傍晚,家里的老人们就带着小马扎(折叠板凳)和大芭蕉扇出来纳凉。老爷爷通常要占个路灯下面的好位置摆起“楚河汉界”,老奶奶们则挑个视野宽阔方便看孩子的地方唠闲嗑。我幼时不比如今的木讷慢热,长得乖嘴又甜,会唱歌会背诗,俨然一个小吉祥物,长辈们都爱把我带在身边。所以学龄前关于夏天味道的记忆就是路旁树下老人们慢慢摇着的大蒲扇,还有“老张家二小子大学毕业没回家去上海了,找了个浙江的小姑娘处对象,听说明年就结婚”、“后院儿XX家媳妇前两天又生了个闺女,估计做完月子就得出去躲罚款了”之类的各种家长里短。
(二)
上小学后,没那么多时间在祖父母身边,每天放学要乖乖回家写作业。炎夏里,爸妈下班后总会提个西瓜回来,在冰箱里放到沁凉,等晚饭后三口人用勺子挖着吃。
有时我妈心血来潮就拉我去逛夜市。九十年代车少路宽,夜市就摆在主干道的两旁,基本上夏天太阳刚落山就七七八八的出摊了。那会儿大概也没有城管,卖衣服的、卖小吃的……各种小摊连成上千米。每次到夜市,我妈都要买点凉皮凉面或是锅贴炸烧饼之类的给我,偶尔也会让我去打枪游戏的摊子上玩,我现在还清楚的记得是一元十枪。
所以每当回忆起那个年龄的夏天,总要联想到冰西瓜的凉爽和夜市的喧嚣。
(三)
中学时,学校给所谓先进班的学生安排了周末的奥数和竞赛英语课,反正每天的印象里都只有上课。2000年前后教室里连电风扇都没有,于是每到夏天,学生们在白天刺目的阳光和燥热的气温下昏昏欲睡,直到吃过晚饭上晚自习时才仿佛大梦初醒,一个个又精神焕发的在下面讲小话、抄作业、偷看课外书。
忘记哪年夏天,有次晚自习课间正是雨后,我和当时某好友还捉了只蛤蟆带回教室,惊起一片笑声。
我想,中学时期夏天的味道可能就是晚自习时那一点点的放松,还有同学们嬉闹中建立起的情谊。
(四)
我的大学时期有某一段时间过得不算愉快。
那时候开始学会了独来独往,学会了压抑本性。也是夏天的某个傍晚从图书馆借书出来,站在馆前的台阶上,突然发现学校傍晚时分的天空特别美,夕阳把整片天染成了从粉到紫的过渡色。如果非要形容的话,大概就是只有新海诚的动画里才有这样美的天空。
过了太多年,当时的很多记忆都淡忘了,我甚至不记得学士服是什么颜色。只有曾震撼过我的那片天空成为关于大学时期的夏日回忆。
(五)
毕业后来了广东。
这边的夏天特别长,从三月可以一直到十一月。于是人们一年里有好多个月都可以相约吃宵夜,楼下的大排档觥筹交错声有大半年能持续到后半夜。
刚来的时候,因为十几个同学签到同一间公司,大家经常玩在一起。那时薪水低,下班后去大排档叫上十来个菜或是点上一堆烤串,再叫几打啤酒,就可以就着各自一天的工作学习内容聊到十点多。整个夏天都是大排档的烟火气息。
后来慢慢的,跳槽的跳槽,回老家的回老家,仅剩的几个人也都纷纷结婚了,没那么多机会再聚。虽然后来也有很多朋友同事,也常和不同的朋友聚会畅聊。但都不会像那年一群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一样在初入社会的迷茫中倾吐心事,相互扶助。夏天的特殊之处,大概就剩下时有的台风和暴雨?也许还可以加上这几年走红的小龙虾。
嗯,有小龙虾味的夏天其实也蛮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