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向我抱怨,单位里一个靠裙带关系进来的同事,每天除了追剧什么都不做,领导从来不管。这本来和别人没什么关系,但是上级部门在安排项目时都是按人头派工作量,结果这位“太上皇”的工作几乎都由我的这个朋友代劳。入职几年来,拿一份薪水,干两个人的活儿,身心俱疲,目前他终于忍无可忍开始接洽猎头。
我对他表示理解,也明白在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之下,公正公平仍然是一种理想。但是在这件事上,我的朋友也必然的对自己的处境负有责任,至少有一件事他该做却没做,就是形象管理。
我们从出生之日起就被灌输着这样一条生存法则:你表现得越好,你就得到越多,不管是爱还是利益。这个规则在我们绵延十几二十年的受教育生涯中被持续强化,我们理所当然的以为,自己做的越多做得越好,得到的肯定和好处就越多。我们当它是宇宙真理,不知不觉中将它内化进了人格和行为方式,不分场合不分时间不分对象的竭尽所能维护自己的光辉形象,希望所有人都承认我们聪明勤奋、正义善良、能力强、效率高。然而很遗憾,这条规律只是应试教育体系下的条款,到了职场即刻失效,一味秉承这一原则的人,请你在伤害和痛苦中觉醒吧。
回想我自己刚刚工作的那几年,也曾天真的以为多干活是得到认可继而获得职业发展的不二法门,于是我从不拒绝,而且对每一项工作都精益求精,我很累,但我声名远播,这种名气的直接后果是越来越多的工作潮水般向我涌来,连其他部门的领导都要求我给他们帮忙,我也从不说不,害怕失去别人的认可。我一边精疲力竭的分割着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一边盲目乐观,认为这叫脱颖而出,直到利益分配的那一天,得到提拔的是别人。在伤心苦闷抱怨之后,我发现问题在于自己认知上的错误,社会生活和应试教育是两码事,你做的好并不会必然的得到高分。当你接受所有人的指派,当你努力完成分内分外的所有工作,你传达给别人的信息不是你想晋升,而是你喜欢干活儿,于是工作自然会倾斜于你,晋升却不会。这是你的目标吗?你想树立的就是这种形象吗?
其实,类似的幼稚做法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比比皆是,比如谈恋爱,女方想分手,男方不同意,纠缠之下发生了人身伤害甚至命案,这种事在新闻里常有报道。相爱需要两情相悦,但分手,一个人就够了,问题是如何操作分手这件事。如果一个女孩真心觉得两个人不合适,能和平分手固然可喜,如若不能,她就需要曲线救国,对自己的形象进行管理,如此她就不用激烈的“逼”别人离开,而完全可以水到渠成的“帮”别人离开。她可以在约会时蓬头垢面,谈吐间低俗粗鄙,丢尽他的人,刷爆他的卡,不屑他的朋友,挑战他的父母,每天几百个电话夺命连环call。如此这般,还愁人家会在你这死皮赖脸?可是如果教育观念中毒太深,说分手时还精心打扮,摇曳生姿,楚楚动人,朱唇轻启,欲拒还迎,这不是分手,这是气人。
我们真的需要一味的展示自己的好吗?如果你的形象不是为你的目标服务,那它是为什么服务的?
事实上,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多数人的形象是在为他们残缺的自我服务。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文化传统都善于把一个人的内部评价体系转化为外部评价体系,所以你自己不知道你是谁,必须从别人那里得知,于是你不能容忍别人的负面评价,因为这是对你的自我的否定。我们忙不迭的向每个人抖动自己漂亮的羽毛,就是因为我们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漂亮。
在这一点上,成人需要向小宝宝们学习。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小宝宝为了获得看护人的爱和照料,毫无顾忌的大哭大闹,他们从不担心成人是否觉得他们烦。而稍大一点的孩子为了博得父母的关注更是不遗余力的做着坏事,他们目的明确,手段高效。这样说来,让形象管理为目标服务,其实是人与生俱来的生存技能,是成长环境和教养方式使它慢慢磨灭了。
明白了这一点,我开始着手管理我的形象,只接受自己本职的和有益于自我成长的工作,尝试要么诚恳要么迂回的拒绝。比如有一年年底,一个领导让我替他写个人年终总结,我上网找了一篇,只字未改,于是我被认为文笔欠佳,再没被赐予类似的工作。
而我的这位朋友,无论他是否跳槽,我都建议他不要一味地做好人,放弃对全然肯定的执著,瞄准自己的目标,管理自己的形象,让别人的评价为你所用,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