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3 改变系统
第七章 系统的15大生存法则
系统思考与我们过去习以为常的观察、分析、认知世界的方式是迥然不同的。后来,随着对系统思考的理解日渐深入,我们慢慢发现,系统思考的价值比我们之前想象的还要大,只不过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用与以往不同的方式。
我们认识到的第一个问题是,理解了如何修补一个系统和实际动手去修补它,完全是两码事。社会系统是人类文化思考模式的外在体现,也是深层次的需求、情绪、优势和劣势的反映。改变它们绝非易事,不是简单说一句“我们现在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人们就能改变,也不是因为我们知道了改变的好处就能改变。
我们认识到的第二个问题是,系统洞察力会让你产生更多的问题。虽然对系统的洞察力让我们理解了很多之前所不曾理解的事情,但它们不能帮我们理解所有的事情。事实上,你所理解的事情越多,新出现的问题也就越多。
自组织、非线性、反馈系统从本质上是不可预测和被控制的,因此,我们只能以最为一般的方式去理解它们。
只要我们认识到并愿意放弃控制的错觉,稍加等待,系统思考就能得出另外一种结论,如此鲜明耀眼,那就是:我们可以有很大的作为空间,但要换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
未来是不可预测的,但它可以被想象,并在人们的脑海中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系统不可以被控制,但它们可以被设计和重构。
我们无法控制系统,或将其搞清楚,但我们可以与系统共舞!
跟上系统的节拍
在你想以任何方式去干预系统之前,首先要观察它是如何运作的。
从系统的行为开始,强迫你自己关注于事实,而不是各种理论。同时,这也有助于防止你快速陷进自己的信念、误解或其他类似误区之中。
观察系统中的各种变量如何一起变动或者不一致地变动,是非常有趣的。但是,你要去观察真实发生的状况,而不是听人们对于发生的状况的解释,这样可以规避许多有意或无意的因果假设。
从几个变量的历史数据开始,以散点图的方式去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发现系统中存在哪些因素,也可以了解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连接的。
把你的心智模式展现在阳光下
心智上的灵活性,是你在充满了各种灵活的系统中生存的必要条件;这包括愿意重新划定系统的边界、注意到系统转换到一种新模式,以及知道如何重新设计系统结构的能力等。
请始终牢记,你所知道的每一件事,以及任何人知道的任何事,都只是一个模型。
把模型也拿出来,放到阳光之下,让它们尽可能地精确,用各种证据对其进行检验,如果没有得到证据的支撑,也应该勇于舍弃。
相信、尊重并分享信息
很明显,如果决策者缺少信息,他们就无法做出应对;而如果信息不正确,反应也不可能正确;如果信息是滞后的,更不可能及时做出反应。在我看来,系统中的大多数错误,都是由于信息的偏差、延迟或缺失所致。
你不能歪曲、延迟或隐瞒信息。
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就是权力。
谨慎地使用语言,并用系统的概念去丰富语言
我们的信息流主要是由语言来组成的,而人们的心智模式也大多是通过词语来表达的。因此,尊重信息首先意味着避免语言污染——尽可能清晰、准确地使用语言;其次,要想办法扩展我们的语言,以便能够更有效地谈论复杂性。
尊重语言的第一步是尽可能地保持它的真实、具体和有意义——这和保持信息流的清晰、准确是相同的。第二步是扩展语言,使其能反映我们对系统的理解。
关注重要的,而不只是容易衡量的
如果某件事物难以量化,我们往往对其视而不见或者忽略它,这会导致模型不完善。在前面,你已经知道了系统常见的陷阱,其中包括围绕那么易于测量的东西来设定目标,而不是根据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所以,不要再掉进此类陷阱。上帝赋予人类的不只是数数的能力,也包括评估品质的能力。希望你能成为一名质量检测员,到处走动,随时随地检查、确认质量是否达标。
为反馈系统制定带有反馈功能的政策
对于动态的、自我调节的反馈系统,不能用静止的、刚性的政策来进行管制。虽然根据系统当下的状态设计出一项政策相对容易、快捷,代价通常也不大,但这很难行得通。相反,好的政策必须能够根据系统状态的变化及时地灵活调整。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的系统、存在多重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最好的政策不仅要包括反馈回路,也要包括一种机制,对其中的各种反馈回路进行调整(可称之为“调整回路的回路”),适时地进行改变、纠正或扩大。从本质上看,这是把“学习”功能融入管理过程之中,使得政策具备了灵活性,从而能够更好地与系统共舞。
追求整体利益
请记住,层级组织存在的目的是服务于最底层,而非最顶层。千万不能放大系统的某个部分或某个子系统的重要性,使其凌驾于系统整体之上,反而忘记了系统整体的存在。这是犯了典型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同时,正如肯尼思·博尔丁所讲的,不要因为优化某件根本没必要做的事而招来更大的麻烦。因此,要瞄准那些能增强系统整体性能的要素,包括增长、稳定性、多样性、适应力以及可持续性,而不必在意它们是否容易衡量。
聆听系统的智慧
帮助并鼓励那些有助于系统自我运行的力量和结构。请留意,在这些力量和结构中,有多少是位于层级的底部的。不要成为一个粗鲁、莽撞、没脑子的干预者,破坏了系统内在的自我调节能力。在你介入之前,关注一下那些已经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界定系统的职责
这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一项指导原则。对于系统分析,这意味着要搞清楚系统是怎样产生出它的各种行为的,包括有哪些触发事件和外部影响,引发了系统的哪些行为,经过了多少环节,谁在这些环节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等等。有时候,这些外部事件是可控的,但有些是不可控的。如果只是责怪或试图控制外部影响,将容易使人们忽视系统内部的职责。事实上,在系统内部,总有一些较简单的任务,可以增强自身的职责,从而更好地应对外部影响。
增强系统的“内在责任”,意味着在设计系统时,要在决策及其结果之间建立起反馈回路,让决策者直接、快速、强制性地看到其行为的后果。
保持谦逊,做一名学习者
每个人的心智模式都是不完整的,而世界是如此复杂,因此我还有很多很多不知道的东西。
你必须随机应变、相机而动。当你没有把握时,假装“一切尽在掌握”,不仅是人们在犯错时经常产生的一种反应,也无法让人们从失败中学习。应该怎么办呢?那就是采取幅度小而稳妥的措施,持续地监控,认真地观察系统的方向,并且愿意顺势而为,改变自己的路线。
庆祝复杂性
让我们面对现实吧,大千世界是混乱不堪的。它是非线性的,狂躁不安,又动态变化;在某一个瞬间,它是一种状态,但到了下一个时刻,它又是另一种状态。谁也不知道它要到什么地方去,根本无法精确地测量,也算不出平衡点。它是自组织的,始终处于进化之中。它同时演化出了多样化和统一性。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我们所处的大千世界才如此变化万千,异彩纷呈。
扩展时间的范围
按照系统理论,严格来讲,没有长期和短期的区分。在不同时间范围内发生的各种现象彼此都是相互嵌套和依托的。此刻你所采取的一些行动,除了即刻就会有一些效果之外,也可能在未来很长时间之后仍然残留着一些影响。其实,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正在经历着某个人或某些人一段时间之前的一些行动的影响,这些行动可能发生在昨天、去年,也有可能是几十年前乃至数个世纪之前的事情。非常快速的过程和非常缓慢的过程之间的连接,有时候很强,有时候很弱。当那些非常缓慢的过程居于主导地位时,事情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变化;而当非常快速的过程占据主导时,事情变化发展的速度可能让人目不暇接。在一般情况下,系统中大的和小的、快的和慢的,都是不断结合、分解、再组合的。
打破各种清规戒律
把系统视为一个整体,要求人们的思考必须“跨领域”,也就是把不同学科或领域的人放到一块儿,让他们相互交流、切磋、研究。要想让“跨领域”沟通真正奏效,必须有一个待解决的真实问题,而且来自各个领域的代表必须真心愿意参与解决这一问题,而不只是学术研究。大家必须都进入到真正的学习模式,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愿意接受新的知识,不只是相互学习,而且要向系统学习。
扩大关切的范围
要想在一个充满了各种复杂系统的世界中生存,你不仅需要扩展时间范围,也要拓宽思考范围,也就是说扩大你的关切范围。当然,这样做也符合很多文化中的道德规范。我们姑且不论道德上的争论,但从系统思考的角度看,这样做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真正的系统是相互连接的,我们人类的任何一部分都与他人以及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不可分割。在这个事物存在普遍联系的世界里,任何一项事物,如果离开了其他相关联的事物,都很难单独存在。
不要降低“善”的标准
不要过度关注坏消息,而对好消息不闻不问,一定要保持客观的标准,不能降低。
系统思考只能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但它本身不会去做。让我们回到知与行之间的鸿沟上。知易行难,虽然系统思考不能填补这一鸿沟,但它可以引领我们来到鸿沟的边缘,让我们更好地进行分析,并继而找到突破点——从人类精神的角度,告诉我们能做什么,以及必须做什么。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