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文君是西汉时期的白富美,年轻时和家徒四壁的司马相如私奔。后来,司马相如做了官想纳妾,就写了一封信给卓文君,上面只有从一到万的数字。卓文君一看就明白了,没有“亿”,司马相如是对自己失意,想另寻新欢。
卓文君没有低声哀求,也并没有破口大骂,而是回了一首《白发吟》,写得是情真意切,字字扎心,其中的一句“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更是广为流传。司马相如看后感动不已,从此后回心转意,和卓文君相伴到老。
卓文君的书真是没有白读,用一封信守护了自己的婚姻,她的大脑可以称得上是智慧大脑。读书真的能改造大脑吗?是的,我们来看《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这本书是怎么说的。
本书的作者茂木健一郎是日本知名脑科学家,理学博士,他不仅喜欢读书,还喜欢研究蝴蝶。在这本书之前,他写过三本与大脑有关的书。
《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这本书讲述了几个方面的内容,读书对于思考的重要性,聪明的头脑是怎样培养的,怎样读书促进自己成长,怎样将读书活用于人生等方面的内容。
作者用自己的读书体验告诉我们,用恰当的方法读书,可以改造我们的大脑,睿智地面对生活。
一、为何读书能改造大脑?
能丰富自己的经历。
世界很大,人很渺小,有很多地方我们没有去过,有很多事情,我们没有经历过。但是,一本书就像是时光机,可以带我们超越时间和空间,去丰富自己的经历。
比如,我们读余华的《活着》,小说中的富贵是地主家儿子,年轻时浪荡成性,败光了所有家产,被抓去当过壮丁,回家后,所有的亲人都先后死去,最后,只有一头牛陪在富贵身边,但富贵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好好地活着。
虽然,我们不是在书中的环境成长,没有经历过富贵的命运,但是,我们依然会为书中的人物流泪,会从中感受到贫穷、不幸,还有面对苦难的坚韧。
这些感受和头脑中浮现的画面,会加深我们的记忆,刺激听觉和视觉,在大脑的颞叶内不断积累信息。
能打磨语言能力。
通过读书,我们能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增加词汇量,找到更精准、更完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强化语言能力就等同于了解自己。好的文章精炼、优美,说出了我们不会表达,不善于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比如,你心里挂念一个人,如果读了《诗经》,就可以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再比如,你想永远和一个人在一起,你可以说: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能促进思考。
世界上任何一位科学家的思考,都是建立在读书的基础上的。牛顿曾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牛顿能够坐在苹果树下思考,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因为已经读过很多书,不是谁都可以坐在苹果树下,被苹果砸中发现定律的。
阿基米得能够坐在澡盆里,思考出“阿基米德定律”,是因为他之前读过很多数学、几何学、力学方面的书。
通过读书,我们能借鉴作者的经验,将知识在大脑中储存起来,学会正确的思考,形成自己智慧。
二、怎样读书促进自己成长?
选择有兴趣的书。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是感兴趣的事情,做起来就会感到身心愉快,才有动力一直做下去。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不管是什么书,即便是漫画书都可以。感兴趣的,才有热情,而热情是大脑“最强的发动机”。
本书的作者茂木健一郎自幼热爱蝴蝶,小时候拼命攒钱,去书店订购了一本一万日元(大约631人民币)的蝴蝶图书。
他对蝴蝶的种类、栖息地、飞行路线都了如指掌。在探究蝴蝶的过程中,他吸收了许多科普知识,还读了爱因斯坦传记,并由此爱上了科学,之后立志要成为一名科学家。
正是因为有了对蝴蝶的热情,茂木健一郎才将对蝴蝶的兴趣,延伸到对科学的兴趣,最终成了一名脑科学家。
读经典书。
各个领域的“冠军”书籍都是经典书籍,汇聚了作者的思想精华。
经典的书籍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和读者的检验,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读经典书籍给我们带来新的认知,能增长智慧。
比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向人们提出了进化论,颠覆了人们上帝造人的认知。
比如,《红楼梦》经过了200多年,直到今天,仍然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对《红楼梦》的理解,每个人都不一样,但却公认为一部名著,读者能够从中读到吃穿住行,读到儿女情长,读到家族的兴衰,读到真善美丑,引发读者的各种思考和讨论。
讲述书中的内容。
很多人看完书就忘了,这是正常的,因为大脑都有遗忘的特性,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人的记忆,一天后会遗忘74%。
为了对抗遗忘,我们就要反复记忆,而讲述书中的内容,就是帮助记忆的好办法。
在讲述时,要能记忆,能理解,能组织语言,要从海量的信息中,整理收集到的各种信息,筛选出自己的观点,做出取舍。
通过讲述,能将书中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智慧,这是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通过做笔记,画思维导图,写书评来讲述书中的内容。
三、怎样将读书活用于自己的人生?
读杂书。
书店里各种各样的书,我们不知道,到底哪一本对自己有用。但是,不管什么类型的书,读多了,自然在脑中日积月累,变成营养,就像落叶埋在土里,经过发酵肥沃土壤一样,读书越多,大脑吸取的养分也就越多。
日本的物理学家汤川秀树,因为提出了介子理论而获得诺贝尔奖,他并不是从小就读自然科学之类的书,而是读中国的文言文,读了包括《论语》在内的多部中国古典书籍。
《论语》似乎与物理毫不相关,但知识是融会贯通的,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论语》会对他做人做事的态度产生影响,而这些影响都是对科学有益的。
同时读多本书。
读书要学会拆分,把读一本书的大任务,细化成一天读十几页的小任务,这样的好处是,能降低心理上的难度。
一本书不一定非要连续读完,如果能够一口气读完当然好,但是,有时因为各种原因,不能一口气读完,这样,不妨慢慢读,时间长了,就能读完很多书。
比如,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垂直阅读,也就是读同一个领域的书,中间可以穿插阅读十几页小说、散文。
这样能够吸收同一领域的不同信息,增加读书的深度,也能吸收其它领域的信息,扩展读书的广度,最后,所有的信息联系在一起,形成自己的认知。
灵活运用速读。
我们从小到大养成的读书习惯,是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读完。但是这样读书时间长,而且读完也记不住全部内容。为了提高读书效率,我们可以采取速读的方法。
但是,研究表明,一旦速读,无论多么厉害的人,理解程度就会降低。怎样解决?我们可以根据“二八定律”来读,就是说,读懂20%的重点内容,就掌握了书中80%的价值,这样既高效又省时。
每个人速读的方法都有细微的差别,但都有这些共同点:先浏览封面、封底、目录,再通读全书,提炼出20%的重点内容,做好笔记。
很多人认为,速读会遗漏大量的信息,其实,一本书即使是认真仔细地读完,也记不住全部内容,通过速读,要比不读要好得多。
学习就是阅读。
在多数人的眼里,学习就是坐在书桌前反复背诵,做练习题。但是,作者茂木健一郎在剑桥大学留学期间,悟出的道理是:学习就是阅读。
茂木健一郎在剑桥大学时,每周要开一次读书报告会,大家要选一篇论文讨论,但他们讨论的重点不是论文的实验结果,而是论文背后的原因,比如:为什么选择这篇论文?为什么做这样的实验?你会提出怎样的问题?怎样使实验变得更加有趣?
回答这些问题,都需要跳出自身的角度,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因为科学的特点,就是要拥有客观看待事物的能力,也就是站在他人角度思考的能力。
虽然我们不是科学家,但是可以通过读书,通过思考,客观地看待事物,不狭隘,不偏激,不盲从,拓展自己的眼界,去发现自己不知道的,不清楚的,不同的观点。
回顾一下《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这本书。
首先是,为何读书能改造大脑?因为:读书能丰富我们的经历;能锻炼我们的语言能力;能促进大脑思考。
其次是,怎样读书才能促进成长?读书要选择感兴趣的书,热情是“大脑最强的发动机”;读书要读经典书,读各领域的“冠军”书;读完书要能够讲述出来,可以画思维导图,写书评。做到这些就能促进自己成长,
再次是,读书要读杂书;同时读多本书;运用速读的技巧;学习就是阅读,读书是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大多数人的生活,都局限在固定的范围,而读书就像是,给我们打开了看世界的窗户,读书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我们的视野,书读得越多,看到的世界也越大。
读书对人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在潜移默化中,我们的大脑也在逐渐被改造。
不信,你读本书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