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摘抄
家庭氛围
导致出现例外的另一个因素是家庭氛围。家庭氛围既可能增强也可能减弱孩子之间的不同。在一个推崇竞争并且塑造竞争气氛的家庭里(正如很多美国家庭那样),孩子们之间的差异就会增强。在一个推崇合作并塑造合作气氛的家庭里,孩子们之间的不同就会减少。很多父母没有认识到,当他们彼此在养育方法上存在分歧时,就营造出了一种竞争的家庭氛围。那些对彼此的养育方法认同的父母,营造的是一种合作的家庭气氛。
正如前面说过的那样,一个通常很应验的规则是,如果家中两个最大的同性别的孩子年龄很接近,他们就会有很大的不同。然而,对于这种情况的例外,我有过一次生动的体验。在一次面访中,我遇见的一位女士有个比她大 18 个月的姐姐。我最初的猜测是,她俩的性格特点应该截然相反。面访结果证明我的猜测是错误的。她俩很相像。当我们谈到她的父母是什么样时,我问她在她告诉我之前能否让我先猜一下。我猜她的父母一定非常恩爱、互相合作,在养育孩子的方式上彼此认同,并且孩子们都觉得父母很爱她们,对她们很公平。她奇怪我怎么会知道。我的猜测依据的就是自己对家庭氛围的影响的知识。当两个年龄相差只有 18 个月的姐妹性格特点相似而不是相反时,我们就可以猜测父母营造出了一种合作而不是竞争的家庭氛围。
运用出生顺序的知识来鼓励孩子
在一个学区,教师们应用出生顺序的知识发现,在有学习障碍的班里,老小或心理老小的学生人数很多。这对学习障碍提出了一个很有根据的置疑。这种障碍到底是心理上的还是行为上的?老小是否在利用学习上的困难来获取更多的特别照顾?如果这是心理上的问题,那么我们是否疏忽了那些不是老小的孩子可能在学习上面临的困难,因为他们学会了过度补偿?
在一所小学里,有一群学生似乎能将每个老师都逼得发疯。当这些学生上二年级时,他们的老师一心盼望着退休。他们升入三年级时,他们的老师迫不及待地等着放暑假。终于,四年级的老师对这些孩子做了一次出生顺序调查,才知道这些孩子中 85%是老小。他们很多人花大量精力来表现自己的“无助”,并寻求老师的特别关注。四年级的老师利用班会取得了重大的改善:通过增强这些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学会了互相帮助和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朱蒂·穆尔是一位五年级老师,她的硕士学位论文就是以出生顺序和读书小组为研究课题的。她发现,在阅读能力最强的几个小组中,老大和独生子占很大比例;而在阅读能力最低的初级小组中,老小占很大比例。她用录音机录下了她在每个读书小组里提问时学生反应的状况。在阅读能力强的小组里,所有的孩子都会举手,抢着第一个回答问题。在中级小组里,竞争就不那么激烈,但总会有人起来回答问题。而在阅读能力最低的小组里 孩子们则往往会表示他们没搞懂,需要更多的帮助。
穆尔老师的班上有一个学生,是她的读书小组中阅读能力最差的孩子(我叫他约翰)。她有些担心他是否智商偏低,所以她帮助约翰的第一步是带他去接受心理测试。随后,她和约翰做了一次生活方式的面谈,得知他是家中的老小。更有趣的是,他有 三个姐姐,分别叫乔治娅、罗伯塔、波拉。她还得知家里的每个人都称约翰为“约翰王”。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穆尔老师就可以 对男孩子在这个家里的价值以及他可能受到的极度娇宠做出有依据的猜测了。如果他从来没有体验过责任感,他怎么会想为自己做什么事(包括学习)呢?穆尔老师的预感得到了证实,她接到的心理测试报告说约翰是个很有天赋的孩子。他把自己所有的聪明才智都用在磨炼操纵别人的技巧上了。
穆尔老师和善地跟约翰谈了一次,告诉他说,她现在已经知道他是一个很能干的小伙子,相信他在阅读能力最强的小组里也会做得很好。她把他换到了一个阅读能力最强的小组,他果然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他知道自己再也无法愚弄穆尔老师了。最大的问题是约翰的几个姐姐,她们认为穆尔老师对她们的小弟弟的期望和要求太不合理了。
注意,当告诉约翰他的把戏已经该结束时,穆尔老师的态度非常重要。她没有以一种说教的口吻说“我知道你能做得更好”。 她说的是:“约翰,我已经发现你是一个多么能干的小伙子。我会把你换到阅读能力最强的小组中去,因为我百分之百地相信你有能力在那里做得很好。”
我们当中有多少人最恨父母对我们说“你只要努力就会做得更好”?这句话背后的态度常常是说教或者失望。这种态度会让所有的孩子都丧失信心。对绝大多数老大来说,告诉他们只要努力就会做得更好是灾难性的。老大做得可能不尽人意的原因,在于因过于追求完美而造成他们过于紧张,以至于表现得没那么好。告诉排行中间的孩子说,只要他们努力就会做得更好,也可能会让他们丧失信心,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错误观念,认为自己不可能像已经在某一方面独占鳌头的哥哥姐姐做得那样好。老小也不喜欢别人来告诉他们可以做得更好,因为他们的观念是唯有别人照顾他们时,他们才会得到更多的归属感和价值感。穆尔老师对待约翰的方法之所以能起作用,是因为穆尔老师的做法很恰当—是一种鼓励的态度,而不是失望的态度。
无论你是父母还是老师,出生顺序的知识都会有助于你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仅仅让另一个人知道,你能明白、理解并且尊重他的观点,就已经是你所能做的最具有鼓励作用的事情了。能够说“我能理解你肯定会觉得是那样”,与指责和埋怨的话“哼 难怪你会那样呢,原来你是个老大(或排行中间的孩子、老小、 独生子) 是极其不同的。
对出生顺序的理解帮助一位爸爸终止了自己的儿子马克形成 完美主义”的恶性循环。马克是家里的老大,到8 岁时,玩任何游戏都输不起。爸爸其实也助长了马克的这一心态,因为他不喜欢看到马克烦恼、哭泣,而总是让马克赢棋。在了解到出生顺序的知识后,爸爸认识到让马克经受一些失败更为重要,于是他开始在一半以上的棋局中赢棋。刚开始时,马克很生气,但不久就能更有风度地对待输赢了。有一天,和马克玩传球时,爸爸扔了一个臭球;马克没有因为没接到球而生气,而是幽默地说了句:“好球,爸爸;臭球,马克。”这让爸爸觉得马克到达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心得
“输不起”这事,也是我的一大育儿难题!“石头剪头布”输了会立刻耍赖,“画画时涂出界”直接全部乱涂一通!
我开始在“石头剪刀布”前叫朵爸一起见证,并讲好规则:一言为定,愿赌服输!画画时,我故意陪她一起涂,并涂出界说:你看吧,我也会涂错,认真涂也可能涂错,只要下次注意就可以了!我有时还故意生气大叫:啊!我又涂出界了!朵朵会安慰我:没事,妈妈,这样也很好看的!这样去深化她“人人都可以失误”的信念!
现在在家里朵朵已经做的很好了,但在和同学一起玩时还是“不服输”,我发现和她玩的好的几个小伙伴都常让着她(看她生气就再来一次故意输给他),估计这是助长她“不服输”的原因,只能慢慢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