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知障
学习的知识越少越好,你知道的越多,对你的障碍也就越多。
若要求知必先行动,让知识流经你的身体,成为你的体验,才能真正的转化为智慧。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先开枪,再瞄准
有了想法,马上行动。
很多人以为总要等到想法成熟了,才开始行动。因为中国古话里有很多这方面的信念,比如“谋定而后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胸有成竹”,这一类的古语,通常都是指,脑海中的想法成形之后再下手,比较容易获得成功。
但是这也会出现一个弊端,就是很多事情可能永远都停留在你的脑海中。
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如果想要赚一百万,那么就努力的去做事情。这个道理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当你努力了,却没有结果的时候,很多人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又或者根本不是不知道该怎么办?而是因为自己暂时没有成功,而产生负面的情绪,并停止了,为成功而努力。
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停的去做,想尽各种方法去做,不要管做这件事情会不会有结果,当你学会调动自己所有的资源,去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结果自然会到来。
相信自己的产品,爱上自己的产品
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产品,都不爱自己的产品,又怎么指望客户相信我们的产品,爱我们的产品?
另外,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相信自己的产品,而是不相信自己。总是害怕客户拒绝自己,却忘记了给客户带来真正的价值。
受害者和责任者
受害者模式通常的价值观是,我对你付出了你就要得到我想要的结果。
通常父母给到孩子好吃好喝,就希望孩子认真学习。如果孩子没有按照家长的意愿行事,那么家长就会进入受害者角色,从而大发雷霆。
所以只要你觉得生气,就是让自己进入了受害者模式。而真正强大的人通常使用责任者模式,也就是所有的事情都是由我负责。
谁负责——谁改变——谁成长。
我们都喜欢把自己交给负责任的人。
如果想要让自己变成负责任的人,就要记住下面三点:
1.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2.你能为你想要的事情做什么?
3.第一步是什么?
节省者和成长者
节省者思维是指:当自己想要拥有一样东西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我从哪里省出来这笔钱?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很容易形成匮乏感。会自己对自己说:我没钱。于是这就成为了对自己的一个限制性信念。
成长者思维是指:当我想要一样东西的时候,我要做些什么能够让我赚到足够的钱拥有它?于是就会拼命的调动自己的大脑,调动自己的资源,不断突破自己的瓶颈,不断的成长。
给出去的,才是拥有的
有一个爷爷很喜欢自己的孙子,于是在家里好吃的好玩的都会自己孙子留着,把小孙子照顾的无微不至。
突然有一天,爷爷离开了这个世界。孙子看着爷爷的遗像,一点悲伤的感情都没有。
孙子平时喜欢养狗,养了一条小狗三年。突然有一天小狗也死了,小孙子哭了整整三天。
爸爸就觉得非常奇怪,为什么爷爷在自己的儿子心目中地位还不如一条狗?
——因为爷爷在孙子的面前一直是付出者,永远做的都是给予,所以爷爷很爱孙子。因为把爱给了孙子,所以爷爷才对孙子有了爱。
同样,孙子因为把爱给了小狗,所以孙子才对小狗有了爱。
付出才会珍惜,给出去什么才会真正拥有什么。
共同前进,还是同归于尽?
有一个游戏,游戏的双方都有红牌和蓝牌各8张,每轮双方都同时出一张牌,如果双方都出红牌,各加40分,如果双方都出了蓝牌,各加10分,如果一方出红牌,一方出蓝牌,出蓝牌者得50分,出红牌者扣10分。问如何能赢得最多正分分?
这道题的答案我不公布,但是能够玩会这道题的人,通常都会成为最有智慧的人。
共情
孩子摔倒在了地上,摔到了膝盖,哭的一塌糊涂,奶奶马上扶他起来,还一边踩地板,一边骂:“你这个坏地板,把我宝贝孙子弄疼了!”
——于是从此孩子就学会了把责任推卸给别人。
但是孩子的妈妈非常清楚,这样教育孩子是不对的,但是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于是问老师,老师回答道:当孩子再摔倒的时候,就去问孩子:“你是不是很疼啊?”孩子通常都回答:“是!”这个时候就对孩子说:“地板和你一样疼啊!你去安慰一下地板吧!”——于是孩子就学会了和别人共情。
这个时候妈妈又问了:现在孩子已经大了,孩子会回答:地板是没有感觉的,它不会疼。
老师回答:“地板确实不会疼,但如果你撞到的是老奶奶,是不是老奶奶会疼啊?”——先认可他是对的,他才会为你打开一扇门。——别人永远是对的,我们永远是有方法的。
拒绝别人的恐惧=成交别人的恐惧
当别人跟你销售产品的时候,你拒绝购买,会产生心理上的恐惧,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低头不语和想要逃离。
如果出现这样的状况,就意味着,你在交易的时候害怕别人对你推销产品,碍于面子,你不好意思拒绝。
如果有一天你要向别人推荐你的产品或者思想,你会陷入同样的恐惧之中,当初你是怎样拒绝别人的,你就会觉得别人会用同样的方式拒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