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沉迷追剧,停不下来?

最近,追剧追的整个人状态都不好了,作息乱七八糟,情绪波动起伏,工作则是能拖就拖……终于继《庆余年》之后又追完了《精英律师》,横扫《陈情令》《唐人街探案》,每天算着时间等着更新,甚至回家等剧时,还会因为没更新先刷几集其他剧……一打开手机,就进入了视频栏目,终于我厌烦了,在周末看完《精英律师》,又对自己暗自发誓,不再追新剧了,最好的方法是一集都不要开始!

决定不追剧的那天正好看到一篇关于沉迷追剧背后心理分析的文章,而我每次追剧都有一种“求知若渴,一定要跟进剧情的发展,特别是人物情感转变的重要瞬间,甚至会把这些部分反复观看……”

而在文章中分享到:心理学家Green和Brock在2000年就提出了一个理论正好解释这一点,叫作叙事传输理论

当人们沉浸入故事中时,会体验到高度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并且会生成生动的心理表象,是一个整合了注意、情感和意象的独特心理过程。

简单来说,叙事传输就是我们在认知、情感、想象层面受到影响而完全融入一个叙事世界的现象。

比如,《精英律师》中的男主,女主,他们的专业表现,情感发展,都吸引着我忍不住好奇,即使看了剧情梗概,我还是要把进度条拖到“情感戏发展”的部分,看过表情,动作,情感流露的剧情才罢休……

精神分析理论中,弗洛伊德在《作家与白日梦》中提出了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替代性满足“每一个幻想都是一个愿望的满足”。不只是创作者本身在其中寄托了美好愿望,通过共情,读者和观众也能从中体验到满足的快感,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cp越磕越快乐。

要值得注意的是,某些人更容易中“叙事传输”的套路,这种个体差异被称作可传输性(transportability)。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需要会影响传输程度,喜欢情绪体验的个体可能会有更高的可传输性——于是沉迷刷剧的人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是因为情感丰富

此外,由于故事传输有赖于观者运用自身的经验对剧情进行主动地诠释和加工,人们之前的经验或知识背景若与故事主题相关,也会有更高的可传输性。

叙事传输还有一种魔力。

叙事传输理论认为,不管故事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都可以使态度和信念发生改变,人们似乎是从合理性上去评价故事,而不关心故事的真实性。

Gilbert的研究表明,人们会很自然的接受看起来正确的命题,除非他们有动机反驳这些命题。

传输会减少人们反驳的动机,是因为如果为了批判故事中的观点而中断传输状态,很可能会破坏故事带来的愉悦体验。于是我们在看《神探夏洛克》等逻辑紧凑的烧脑推理剧时,很难企图思考他们的推理是否存在逻辑漏洞。因而影视作品也常常成为很多政治宣传的媒介。

上面这三段是关于我沉迷“追剧”停不下来的论断说明,我也习惯性的,几乎不批判就认同了以上的内容观点,这大概跟我的“更高的可传输性”有关系吧……

如果要说,追剧还有哪些心理方面的需求,那大概就是“不动脑式的体验”“情感的认同和需求”这两点了……有改变的机会!

其实,我之前也会阶段性的追剧,沉迷,然后自省,自动隔绝追剧干扰,希望这次通过追剧心理分析,学习,自我迭代,找到其他方法满足自己的“内在需求”。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曹操杀了华佗以后,他的头就更疼了,不久他就死了。他说我生了曹佩曹彰,曹植,曹熊四个孩子。曹植虽然文选好,但...
    冰箱静音99阅读 263评论 0 0
  • 欢乐是幸福,她让我开心,让我欢乐,而今天,我就来到了乡下,撒去了欢乐的种子! 今天中午我们大家吃完饭,就高高兴兴地...
    彤生同学阅读 325评论 1 2
  • 我们都知道,拥有恐怖主义思想不构成犯罪,跟朋友私底下谈论自己的恐怖主义思想不构犯罪,但是传播恐怖主义思想构成犯罪;...
    辛眉阅读 1,198评论 0 2
  • 今天早上没有班车,只能乘坐公交车上班了。 上了车,我恰好站在侧面朝东临窗的位置,可以对窗外的景色一览无余,不由得暗...
    斜阳斜阅读 370评论 0 8
  • 我们经常评判别人 不接纳别人 所有的外在评判其实都是自己对自己的评判 对自己的不接纳 所有对别人的愤怒和不满都包含...
    邓丽丽阅读 240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