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过年,朋友问我:什么时候回家,在家呆几天?我说,可以呆个10天吧,但6天就差不多了,该回来了。他笑着问我:怕被妈妈嫌弃吗?
网上流行这么一个段子:放假第一天:母慈子孝;放假第五天:鸡飞狗跳。孩子出门在外,父母会牵肠挂肚;但孩子天天在眼前晃悠,父母又会各种嫌弃。朋友说,即使是母女,在一起呆久了也容易出现矛盾:他妈妈和姐姐就常常因为有一点小事吵嘴,他心有余悸地说:这还不如我这在外地工作的,每次回家享受到的都是爱的关怀。看来,即使亲如母女、父子,也需要保有一点距离感。
01
大学时,我一用家乡话接电话,舍友们就都明白:她妈妈又来电话了。是的,最多的时候,一天接了近10通妈妈的电话。妈妈希望时刻掌握我的行程:要去哪,去干吗,去多久……一方想控制,一方想逃离,抗议、争吵、妥协,是我们永远的沟通主题。
02
工作后,妈妈总提点我:你要多懂点人情世故,礼数要周全。我怕她太操心,工作只讲正能量不说负面消息。当然,妈妈开始有控制地给我打电话:她怕我给同事和领导留下不好的印象。
03
今年这个全民“一动不动”的春节里,我和妈妈没有互相嫌弃。
对着父母,我习惯了报喜不报忧;对着子女,她习惯了万事不让我操心。偶尔,她看着我敲键盘,问我在做什么,大概了解之后,既不追问我职业前景,也不多问我工资收益。我看看她做家务,在旁边帮着扫扫地、递递碗筷,但不问她为什么不用更简便的方法。整理房间的时候,我们又会把以前的照片翻找出来,一切念叨那些“当年的故事”。
04
村上春树的《且听风吟》里,孩子必须帮每天晚上八点准时到家的父亲擦鞋,因为这是“家训”;但奇怪的是,如果孩子不在家,父亲便会自己擦鞋。“擦鞋”这件事与其说是家训,不如说是一个信号——一种孩子向父亲报告行程的特殊方式:今天我没什么事。/今天我外出了。在村上春树的描述中,即便是亲近如父子,也保有一定的距离感,当然,他们也用特殊的方式来表达关心:擦鞋。
05
不同的家庭会有不同的互动方式。而我们,用特殊的方式关心着对方,这种关心既不追根究底,也不多心。正如周国平在《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里表述的那样: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终究要适应孤独这件事;而作为父母,所能做的不过是在让孩子在健康成长的同时,适时地放手。
我们当然爱对方,但我们也允许对方保有自己的空间。这些空间可能是我工作上的难题、妈妈身体上的小酸痛。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关系彼此:妈妈不多问我工作上的事,我默默给妈妈买膏药……舒服的亲子关系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方式,给彼此一点小距离就是我们舒服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