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动「原创」印记
我喜欢读书,每天坚持读书,但读的书并不算多,知道我喜欢读书的朋友倒不少。
我经常收到私信(@爱书之人但小凡)和微信(danchengli123),让我给他们推荐几本书。
收到这类问题我很高兴,说明喜欢读书的人很多,毕竟喜欢读书是件好事,我都会很耐心的回答。你喜欢哪类书籍啊?文史类还是小说啊,科幻还是写实啊,个人传记还是连环画啊。
但回过头来看这个问题,我在思考为什么有人会问这个问题呢?为什么他们不知道该读什么书呢?
在某个读书活动中,有人问世界上一共有多少本书?
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如何阅读一本》中有提到,引用如下:
2010年8月5日,谷歌图书搜索通过计算机算法找到了答案:1亿2千9百多万册。这是谷歌一名软件工程师连内德.泰切在博客上发帖公开的。他对“书”的概念进行了解释,他并没有单纯以“作品”来算,即使是有着许多版本的《哈姆雷特》,每个版本前言和评价都不一样,因此,哪怕是一本书,有着不同版本,搜索也都将其分开来算。如果过去好几年,相信这一数字还在快速增长之中。
虽然这是7年前的数据,但1亿2千9百多万册的数量已足够吓倒你,面对如此海量的书籍,为什么找不到自己想看的书呢?
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你看的书还不够多。
这里我要说一个概念,叫「书中有书」。你所看的书里或多或少会提到其他书籍,有的作者还会将引用的书籍附录在书的最后,更有少数作者会推荐与该书主题相关的内容。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艾德勒)中谈及了137位作者的作品,并且都是闻名于世的大咖,其著作也是流芳百世的名著。再比如《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作者:古典),他在附录中一共推荐了38本书。
很多作者在书中会引用一些书的内容, 既然作者敢写进他的书里,他肯定仔细研读过,并且是认可的,所以被引用的书的质量也不会太差。
像台湾出版商郝明义写的《越读者》,里面提及了不少书籍,你要是把郝明义提到的书都买来读一读,估计够你读一年。
还有董桥先生的《旧日红》,基本上每一篇散文中都提到其他书籍。所以当你读书读得够多时,根本不愁不知道读什么书。
我给“书中有书”取了一个名字,叫“书树”,通过读书,自己可以尝试着绘制一颗“书树”, 慢慢的,就会变成一片森林,躺在茂密的森林里,享受无穷无尽的阅读快感,再也不为不知道读什么书而发愁。
有兴趣的话绘制自己的“书树” (可以用思维导图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