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我个人通过阅读整本书,书中有很多的知识内容比较晦涩,对于自己的理解有很大的困惑,但是在通读过后,自己有以下几点思考:
1.如何更好的实现合作和共享。我们在接触中生活的事物时,总是从自己的角度作为出发点来看待他们的,或者说我们的感受是我们自己对现实的解释,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此点可参照浙江省新高考改革的合格考试)的可能。但是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这种可能对学生是一种巨大的伤害,教师只有在互助合作的背景下,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成长和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2.如何面对艺术学科被边缘的现实(基于阅读“人生的三大事实”部分)。在高利害选拔考试面前,艺术学科被边缘化,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育人价值,对艺术教师缺乏科学均衡的评价方式,长期“边缘学科心理”使艺术教师在教学岗位上失去了职业归属感,加剧了职业倦怠心理。
3.对“钱学森之问”的思考。分数或许只是追求幸福生活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并不一定是全部,名校不等于能力,我们在这方面的下的力气是否过大了?散养的大学是否是教育的倒置?或许艺术教育才是“钱学森之问”的一种解释,艺术学科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各国公认的,连钱老自己都说到:“艺术上的修养,让我学会了学术上的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这对启迪一个人的科学创新是很重要。科学上的创新光靠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即使从小的方面说,通过艺术的修养带来的有品位的生活才会贯彻幸福生活的始终。
4.先做再说(基于阅读合作的重要性)。曾文正说:“最败人的两个字一曰傲,一曰惰。”个中人此二字皆占。遇到问题时,习惯推诿,习惯先说困难,从不先说做了什么?我们习惯只在自己所掌握及他被训练出来所能见的视野范围内考虑问题。我们该如何开拓视野跳出自己狭隘的圈子?如何勇于面困难,做自己生活的主宰?或许只有,先做再说,戒傲戒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