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戴维.伯恩斯于1980年提出了一个心理学概念------完美主义。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开始了对完美主义的研究。美国电影【黑天鹅】用教书级别的手法,诠释了一对母女的“完美主义”情节。下面我就沿着电影【黑天鹅】的故事脉络来解读完美主义者的养成过程。
女主角妮娜的母亲曾经是一位芭蕾舞演员,年轻时遇人不淑,怀孕后被迫离开了自己喜爱的事业,独自养育女儿长大。影片是从妮娜28岁时开始的,但她的心理年龄却只有12岁。粉红色的房间,毛绒玩具随处可见,眼神清澈明亮,说话柔声细语,一个没有主见、没有隐私、没有自由、没有喜好、没有脾气、就连恨都没有的女孩。
妈妈的芭蕾舞愿望夭折,于是就把自己无法完成的夙愿寄托在女儿身上,她用爱来绑架孩子,用严苛来要求孩子。为了保持身材,孩子的早餐只有一个鸡蛋、半个橙子;为了达到妈妈的标准,妮娜的生活除了吃饭就是跳舞;为了控制尼娜的生活,切断了女儿和外界的一切联系;为了彰显自己的威严,不允许尼娜的任何拒绝。
评析:完美主义是习得的,父母的不当教养方式是主要原因。母亲对妮娜的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把自己的成功目标无条件地转移给了妮娜,对她实施严厉的惩罚和冷漠的拒绝。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为了迎合苛责的母亲,尼娜在各方面力求尽善尽美,渐渐地,她的性格有了完美主义的倾向。
功夫不负有心人,尼娜终于迎来了她事业上的春天,新一季的芭蕾舞剧[天鹅湖]又要开始了,导演选中了舞艺精湛的尼娜来饰演天鹅公主。天鹅公主是一对双胞胎姐妹,纯洁柔弱的白天鹅和和邪恶野性的黑天鹅,妮娜一人要同时扮演两个角色。白天鹅是妮娜的本色出演,演绎得游刃有余,可她却呈现不出黑天鹅的贪欲和放纵,在排练中多次遭受到了导演的指责,一向追求完美的妮娜几乎崩溃了,变得自责、敏感和猜忌。
率性而为的演员莉莉,对黑天鹅这一角色有超强的把控能力,她把黑天鹅的放荡不羁展现得淋漓尽致。出于嫉妒和敏感的心理,妮娜把莉莉视为她的“假想敌”。妮娜演绎的黑天鹅总是不到位,迫使导演暴躁如雷,莉莉看到躲在角落里哭泣的妮娜,好心来安慰,还把此事告诉了导演,但妮娜认为莉莉多此一举,甚至怀疑莉莉不怀好意。为了帮助妮娜演好黑天鹅,莉莉带妮娜去夜店喝酒、跳舞,以达到释放自己的目的,几乎玩了个通宵。第二天尼娜迟到了,到剧场时莉莉正在代替她演黑天鹅。妮娜确信莉莉让她通宵玩耍,目的就是让她迟到,于是和莉莉争吵起来,根本听不进莉莉的解释。
评析:完美主义者有极高的个人标准,并竭尽全力达到这些标准,一旦遇到挫折,就会过度自责、抑郁。妮娜就是如此,她深知母亲对她的期望,并一直在努力实施着母亲的这一梦想,在表演黑天鹅受挫时,她出现了对莉莉的臆想和臆断,还伴有呕吐等身体症状。
芭蕾舞剧【天鹅湖】公演的时间越来越近了,可妮娜对黑天鹅的把握还停留在技术层面,演绎不出黑天鹅黑化的灵魂。这种感觉激发了她的坏情绪,唤醒了她潜意识里的黑暗面,她的直觉告诉她,莉莉一直在用嘲讽的目光看着她。在公演的前一天,妮娜仍然在剧场刻苦训练,突然停电了,就在这时她看见了导演正在和莉莉行云雨之事。公演时尼娜看到扮演王子的演员和莉莉一起低声谈笑,不知道他们又在捣什么鬼,果然演出时妮娜被摔倒了。中场时妮娜回到化妆室,莉莉也在,俩人互相讥讽、扭打起来,愤怒的妮娜用碎玻璃尖杀死了莉莉。
评析:失败的经历也促使妮娜的心理得以成长,她想长大,想挣脱母亲的控制,想有自己的空间。她扔掉了所有的毛绒玩具,反锁上了自己房间的门,用自残的方式发泄。妮娜从一个没有主见、事事都需要听从母亲安排的小女孩,一下子长大,并且还要长成一个黑化的黑天鹅性格。这一切发生的如此急促,以至于她的弱小的心理无法进行健康的对接,尼娜病了,她出现了幻觉。
卡伦.霍尼把完美主义者分为两种,一种是健康的完美主义者,他们有较高但又不是极高的标准,做事有条理、有组织。还有一种是功能障碍型完美主义者,他们有极高的个人标准,但是特别怕犯错误,遇事犹豫不决,容易产生自杀念头和出现饮食失调问题。追求完美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我们在要求自己的同时把握好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