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三年?一样。
基本上人的成长可以概括为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三观的过程。金钱观也算其中一观。我这方面开窍开得还算早,在同学们都忙着上自习背单词时,我就开始了一段艰难的掘金之旅。
A同学从海南运来一批椰子壳工艺品,造型不是太多变,有男企鹅,女企鹅,男娃娃,女娃娃。第一次没经验,麻袋装了娃娃,还走了物流,收到货的时候大部分都掉胳膊腿儿了。A把还能看的捡出来,叫上要好的我,去两个学校之间的大马路边上往地上一放,开始摆摊。
因为是两校之间,学生流量很大,工艺品居然卖掉不少。其实我不太能理解那些购买者的想法,作为工艺品,它并不算太美观,且缺少了实用价值。可买的人就是很多,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中意的一个。
兴致正高,来了俩膀大腰圆带金链子的壮汉,收保护费的。也不敢不给,老老实实交了,好在就几块钱。那天我没有收入,额外奖励是三块钱的饼夹土豆丝一份。
至于收获,大概就是百货中百客,在没有准确掌握市场细分前,不要对产品予以否定。
看过不少大学生创业的成功案例。有个小伙儿垄断了大学城周围的手抓饼店,年收入250W。他开店有这么几点,一是不用速冻饼,坚持现做。二是一次只做一个,即便后面有很多人排队。现做可以保持口感鲜香脆,一次只出锅一个则可以让大把排队的人成为活广告。结果就是排队的人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好。通过加盟店的形式,在大学城周围开了四五家店,实现群店效应,红红火火。
还有一家更出名的,是北京的“伏牛堂”。大学生们凑在一起,捣鼓出一个米粉店。曝光度高,成为媒体聚光灯下的宠儿。也因此销量一路大涨,收获颇丰。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但这类例子在舆论的风口站得并不轻松。部分人认为这类创业路子不是大学生该考虑的,这意思就是说学生就该知识创业。
我不这么想。
创业本身就是九十九死一生,能成为这极少数幸运儿里的一员已经是不错,不管用什么方法,能活下来就该是一种肯定。
我没这些人这么强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像上面所说的,就是打了各种零碎的工,其中大约有一半还是可以忽略收入的。要说这掘金掘到了什么,那就是宝贵的经验。每一份平凡又普通的工作,亲自去做,都会得到不少意外收获。
因为实现了从付出到获取再到消费的全过程,对金钱的理解和追求也会进一步完善。学生通常只有后两步,即“妈给我点儿钱”和“老板,来个冰峰”。能全程体验,是一个质的飞跃。
你可能想做点小本买卖,却发现跟批发商杀价真够困难。也可能想实施一份创业计划,但招不到高效耐用的人才。再或者,你就是想走知识创业的路,一入坑,发现自己的知识浅薄得简直能被人甩十八条街。
之后会有两种可能。
你放弃了。
或者,你找到了解决方案。
过去的每一段经历,都会对现在和将来的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影响存在且不局限于性格,思维方式,三观,等等。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之前的经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之后过得好不好。
挫折中得经验,成功中得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