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都是试出来的

先说行情:出了个利好,1月金融数据公布,社融超预期,应该没人再怀疑稳增长的决心了。市场上涨,主要就是稳增长逻辑和后疫情逻辑。比如地产基建,金融,煤炭有色,航空酒店等等,说过多次,不再多言。

行情什么时候来,关键在概率;能不能抓住,关键在个人。大多数人总喜欢卖出强的,留下弱的。而正确的做法,恰恰应该卖出弱的,留下强的。这样操作让你不舒服?如果大多数人看一眼,本能觉得高,那就太好了。茅台高吗?每一只长线牛股,都是会被“嫌弃”高。 符合人性的做法是低买高卖,反人性的做法是高买低卖。微观上追高,宏观上如果真的有一波上涨,就属于低买。

 “低位”更多是锚定效应,不宜被视觉干扰。还是要关注抗跌的,率先突破的行业。关注大趋势,不是关注某一天。某一天的最强行业没有意义,最弱也没有意义。顺势,不然会很累。更没有必要去关注噪音,增持,减持,约谈。。。关注这种消息会让持股变成一种折磨。

在投资中,不舒服的操作,往往才是正确的操作。投资本身就是个试错的过程,大行情都是试出来的。

教授写下一组数字:2、4、6,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教授把规律写在纸片后面,学生可以说一个数字,教授回答是否符合规律。学生想说多少个数字就说多少个,但规律只能猜一次。大多数学生都这样,先说“8”,教授回答“符合规律”。为了保险起见,他们继续说“10”、“12”和“14”,教授的回答都是“符合规律”。于是,学生们都猜规律是:在前一个数字的基础上加2。没想到,教授却说:规律不是这个。

此时,有个聪明的学生站出来。他说“5”,教授说“不符合规律”;他又说“7”,教授说“符合规律”;他又试了很多数字,诸如“10”、“20”、“-10”、“100”......每当他归纳出一个规律时,他不急着说,他总是先去证明该规律不对。直到再也找不出反例,他才终于知道了规律,然后说:规律是,下一个数字必须大于前一个。教授点点头,说:对了。

这位聪明的学生,和其他学生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大多数人,总是想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而聪明的人,会先去证明自己是错的。

投资,看的就是未来,比的就是对未来的认知。这不是后视镜,从来没说对未来的判断一定对,所有策略都要有纠错认错的机制。如果策略中,总是默认自己一定对,那才是后视镜。只有一开始就是试错的态度,抱着止损的准备,才会随时能纠错。试错上升趋势的股票,总比试错下跌趋势的要靠谱。

止损,不管怎么设置,原则依然是不易触碰,且回撤可以接受一个理论是否科学,是没法被证明的,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未来会不会有例外。卡尔·波普尔给出了解决方案:可证伪性。当你提出一个科学理论时,你就必须同时告诉大家,该怎么证明你的理论是错的。如果理论经得住考验,它就幸存,否则,它就要被抛弃。

证伪主义在金融市场大有可为。面对波云诡谲的未来,哪里有什么确定性,我们能做的只有假设,试错,在被证明是错的之前,我们对市场的看法就暂时是对的。所以,投资就是反复问自己:什么情况下,我是错的?错了该怎么办?死不认错的人,迟早会被市场淘汰。

屁股决定脑袋,仓位决定态度。一旦持有某股票后,投资者们总是搜寻各种证据,试图证明自己是对的,而对反面的证据选择性忽视。如果你看好某只股票,建仓时不妨先假设自己的判断是错的,这样能少一点无知无畏。当你选择某种投资策略后,先别急着用,不妨先去复盘历史,看看哪些时候会亏钱,最多会亏多少。只有当了解某种方法的缺点后,才算真正理解了它。 

以上,与君共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