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有没有那么一瞬间让你感到对自己的职业进退维谷的时候?
一路上的奋斗过来,好像现在已经做到了当时那个青年时候的自己想到做到的那个职位。感觉那一刻有光环加持,觉得自己真的就是一流的人才。可是当现实很多繁琐事情扑面而来,光环褪去,才发现自己并没有像以前的自己想的那样,胜任这个职位的一切。一旦处理得不好面临着各种指责,便开始怀疑自己能上位只是因为幸运,或许自己还不具备那个重要的条件。最后,很多人会因为曾经光环和在乎别人的眼光感觉自己已经无法往后退一步了;但却深知,艰难的往前走有可能看见阳关大道,也有可能走向万丈深渊......
或许很多人都是属于自信心导向型的,只要给我一点希望,即使我没做,但假以时日我也可以完全掌握,而且刚开始做得不好也没关系,我们可以忍受大家的指责,只要以后能做好就行。但有没有一种人是属于责任心导向型的,就是苛求自己在所在的职位上一定要做的最好,如果没有把握做得好久宁愿沉淀一下,免得把事情搞砸了,给其他人留下不好印象。其实,这两种人也可以划分为以取悦自己和取悦他人两种心态。而老实说,我就是属于责任心导向性,也就是给别人留下的印象会影响我对我自己的判断。
其实责任心导向型的人又和我们刚开始说到的这个对自己职业进退维谷的瞬间有什么关系呢?
很多和我一样的人,就是过了30岁的人,大部分对自己的职业都是有点迷茫的。迷茫的点主要是2个:
第一,之前几年从事的职业并不是我喜欢的,我现在越干越没劲,但是现在我想去重头开始做我喜欢的事情又觉得没有勇气,每天都生活得不开心,我该怎么办?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自己想清楚几个问题:首先,“之前从事的职业并不是我喜欢”。是真的对这个职业不喜欢,还是说只是对目前的这个工作,目前的工作氛围甚至是对这个所在的公司感到无奈而不喜欢?其次,越干越没劲是这份工作完全没有了挑战性?还是这份工作让你感觉晋升无望?还是感觉自己对这项工作并没有做好而每天都丧失对自己的一点信心?
以上两个问题,如果是换另外一个有前途的行业,同样的职位但确是有升职空间的,公司环境和人文环境都不错你还会那么觉得吗?如果换了环境之后你觉得还不错那就换个行业继续从事你从事了几年的工作,如果还是觉得不喜欢,没劲,那么换一个你喜欢去做的事情有何不可,但是前提是,你真的对这项你喜欢做的事情做了充分准备,因为面临重头开始,面临经济压力,面临可能又要重新熬个几年才能给你带来成就感等一系列的后果。如果以上这几个问题你都能承受得了,特别经济压力这块你都有办法去解决,那么就去做你喜欢做的事情。
因为,一个人的人生和时间比起来简直就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们的人生却是我们自己能在这个时空里留下的唯一证据,我不想在这条证据链里都是悔恨的泪水和日复一日那张纠结的面孔。我们的人生从来是自己做主,即使是在这路程上我们多了很多义务和责任,但我相信这不是我们的绊脚石,相反是有了这些附加条件,我们才能对我们的人生领悟的更加深刻,才能在这种条条框框下面活出更自由的自己。
于我而言,我还真的放弃了当前“越来越没劲”的工作去做我喜欢做的事情,我全心全意去投入到自己写作的世界。但在这2个月里,我想清楚了一点,放弃了之前的工作来写作,会让写作变得更功利,更急于求成,甚至会毫无灵感。让自己喜欢的事情承受过多的压力可能会让这件让自己喜欢的事情慢慢变得厌恶起来。还有,其实我并不是不喜欢我这七八年从事的职业,只是有一些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对这份工作诠释了不同的期待,而这种期待却是你恰恰不想要的,所以你厌恶,越干越没劲。所以我最后的决定是,这七八年的工作经验依然是我接下来找工作的重点方向,而我喜欢的写作我也将永远不离不弃,希望自己能从写自己到写现象到写世界,对大家有用的才是一个写作的人应该奋斗的方向。
第二,我从事几年的职业是一步一个脚印靠着自己慢慢往上爬终于走到了管理层的岗位,但我换了环境之后发现同样找管理层的岗位却会让我力不从心,感觉自己还不具有这个岗位的能力去做好这个岗位应该做的事,但是如果再回头找执行层工作的话,是不是意味着我的人生在后退?
当然,回答这个问题依然需要自己想清楚,首先,让你力不从心的工作是你能承受的还是你已经承受不了了,衡量的标准其实很多都看自己,已经承受不了的标准就是你已经面临崩溃了,你性情大变,对自己怀疑,容易惊惧,各种精神折磨;如果已经到了这个地步,那么果断的放弃,身体健康永远比钱重要得多;其次,再找回执行层的工作是不是同个职业方向的,如果是,也没什么后退不后退,只是在增加你的经验值而已。就像建一座楼,只有把地基打稳了,才能一层一层往上搭,如果地基没稳便急于往上搭楼层,这座楼始终不坚固,终有一天会轰然倒塌,而我们面临的就不再是从地基往上建造的问题,而是连地基都要重新修复重来了,而经过缝补的东西我想始终都没有第一次便建好来得更坚固。
很多人就是很喜欢个自己设限,而徒增了很多烦恼。我做到了经理了我就只能往高级经理、总监去发展,要不然就是人生在退步。当然有些人是可以的,但这个社会的能力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一个人什么都能,那当然也不用听我这种人给出的建议。我只是想给和我一样的人一点我自己亲身经历的建议,别给自己设定太多限制,如果我们是同一类人,而且都是有向上的,我们每走一步都是上坡路。
《奇葩说》的决赛,杨奇涵说了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四流的人才当上了三流的人才之后,就以为自己是一流的人才,实际上这些人连二流的人都没有见过。”这有点妄自菲薄啊,但何尝又不是给我们一记当头棒喝,我们只有不断的去尝试,去突破自己的限制才能让自己碰上二流的人继而争取当上一流的人啊。
同样在决赛,薛兆丰教授也说了一个经济学原理:人的收入和年龄是成正比的,有平平淡淡型、少年得志型、大器晚成型。我们无法说这些人的人生总收入谁最多,如果我们能知道我们能活多长时间的话我们来决定我们选择哪种型来决定我们这一生要怎么发展。可是,我们是不知道我们究竟能活多久的,大部分人其实都是平平淡淡型的,那在这平平淡淡的一生当中,我们能做的就是给这条平平淡淡的曲线增加几个小峰值来增大这个面积,当然也希望同样能享受我们在不同年龄段我们给自己带来的小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