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读书的复杂感情可谓由来已久,爱恨情仇。古时候,中国人讲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才有范进多年苦读,一朝中举成疯的故事。那时的中国人谈不上爱读书,但也有一种苦读书的气氛,这是改变命运走上仕途的唯一选择。
现代中国人有了很多选择,不再把进入官场作为唯一至高标准了。在个人选择上,百无一用是书生,读书不再是生活事业的必需品了。后来,在快节奏的高压生活之下,人们离书越来越远了。好多报道把中国人的阅读量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相比,结果总是相去甚远。
在不断爬坡的过程里,我们都遇见了无可奈何,也都有无能为力。我们望向天花板,却依然想要寻找突破。于是书似乎成了另一个意义上的避风港了。不断有读书方法论,还有读书计量学等,反复强调我在读书,读书有用。这世界上没有永动机也没有万能钥匙,当我们谈论读书功用的时候,也涉及方方面面诸多细节。有谁能保证解决我们正在面对的所有问题呢?
就我个人的体验而言,阅读习惯是长年积累而成的,而非一蹴而就的。喜欢阅读比强制阅读要重要得多。阅读本身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一旦推开这个世界的大门,自然就会有无穷尽的探索,这不是简单的本数标榜,也是字数宣言,而是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可以心灵放松,舒缓压力,可以发现一个更有趣的世界。既不是要做成统计题,给自己一个数字标签,也不是要在未来的某天做一种谈资,可以炫耀自己的知识储备。仅仅是因为这是一件我喜欢的很自我的放松,这个过程让我感到快乐。
尽管在我们可能还是面对很多考试,有一些升学或者职业认证的压力,在一些必须的时候我们读书是背课文似的,苦行僧一样,这不快乐呀。如果读书是特效药一样的话,那么人们对精神的滋养就显得太寡淡了。曾国藩教育儿子说,毕生的读书体验,四个字“看,读,写,作”。看即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默读,对文字的阅读,来了解理解观点事实等。读即是朗诵,中国文学里经诗等都是有音律美的,当反复念出声音的时候,就有了另一种美感。写就是摘抄,一是有利于记忆,可以记住更多内容,还可以对书中精华归档整理,以后更容易复习。作就是对读书的内容进行个人理解的再创作,通过输出更贴近书本理解。
读书,有时候是有意思,有时候有意义,有时候讲情趣,有时候讲功效。但无论哪一种,读书都不是一个简单口号,也不是一道数据统计题,读书的美,在某个午后,在和煦阳光下的飘窗前,靠着松软的抱枕,在文字的世界里游弋飞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