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用语文的思维上历史课

今天,我听了一节九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与文化,第七课,近代科学与文化。这节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科学家讲了牛顿和达尔文。老师依次出示了牛顿和达尔文的一个表格,无非是国籍、贡献、地位、影响。然后又一次点学生回答,有时还没有等学生回答,PPT就出示了答案,老师就开讲啦。下面的学生也听得无精打采。

另外两个环节,老师也用同样的方法教授。比如文学巨匠,讲的巴尔扎克和列夫托尔斯泰。那么,老师就依次出示巴尔扎克的一个表格:称谓、著作、经典之作、价值。然后再出示列夫托尔斯泰的一个表格,国籍、著作、影响。第三部分讲音乐美术大师。分别讲乐圣贝多芬和梵高,那么也是依次出示两个表格,国籍,代表作,影响等等。这样一来,三个环节,六个人物,老师用的是同一个方法教学。语调也没有多大的变化。后排有两个学生,似乎已经睡着了。我想,难道历史课就是这样上吗。能不能换一个视角,换一种方式来上呢。

我想用语文的思维来处理历史教材,来设计这堂历史课。市教科院的历史教研员提出了四环两化的教学策略,两化就是基础知识问题化,重难点问题材料化。我想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下补充:设计问题情境化,回答问题活动化。我认为这节课应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以及与自身现实生活的关联,强化学生的体验,在比较概括的基础上记忆。比如第一个环节讲科学家,我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情境性的问题,比如:假如你生活在1687年之前,那么你作为一个学生,会学习哪些科目呢,会不会像我们今天一样有九门功课呢?。你这个问题来看第一节内容。然后。设置这样一个活动。假如你是牛顿,你如何介绍自己。包括国籍,贡献,影响地位等等。假如你是达尔文,你又如何自我介绍呢?最后回到开始的问题,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个学生。你现在所学的科目中有哪些科目不会有?

第二个环节讲文学巨匠巴尔扎克和列夫托尔斯泰,学生在语文书上是有所接触的。。完结可以放手让学生来介绍。。各环节音乐美术大师贝多芬在语文书上也是有介绍的,而且贝多芬著名的英雄交响曲我觉得可以。现场播放,让学生有听觉感受,在此基础上再来谈他所要。歌颂的是哪一位英雄。可能学生印象会更深刻,因为有了感性的认识。另外,凡高的《向日葵》等作品,我们也可以联系现在的生活中,有一个服装品牌叫伯尼斯茵的,就是根据凡高的画创作的品牌。让历史与现实生活产生关联。

我不知道我的这些想法是不是专业,但是我可以肯定,我的这些想法,付诸行动的话,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能够帮助学生较容易地记住该记住的内容。帮助他们构建知识的系统,引导他们比较、归纳,使思维得到训练。

总之,我想用语文老师的思维来上历史,你觉得如何?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