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经过上周的《博弈观(一)》,相信大家都对博弈论产生了不小的兴趣,关于三方对决的这道例题,下来后有人说烧脑想不出来;有人想到了大概却没能阐释清楚。解析如下:
一.弱者的选择
我们先公布答案吧——拉里的最佳选择是放空枪。(那位说让拉里挑拨莫与卷毛的朋友,你的思路没有错,不过在那种对决时刻,只有行动才可以说话——其余任何语言,在你开口的那一刹那不都昭然若揭了吗?所以你只对了一半~)
好了,我们先回顾题目,有两个重点:
一,对决总共只有两轮
二,拉里最弱
而这个三方对决里最好的结果是只剩自己存活,其次的结果是自己是存活者之一。
如果第一轮拉里瞄准莫,莫死亡几率为30%,剩卷毛一个人,然后拉里的存活率为0%——第一轮结束,拉里和莫死亡,卷毛胜利。
如果拉里瞄准的是卷毛,卷毛有30%的几率死亡,剩下莫,而轮到莫开枪的时候,拉里的存活率不足20%。
而拉力没有击中任意一人,轮到莫时,因为莫会考虑到:若攻击拉里,那么下轮他必死无疑;但攻击卷毛,拉里的威胁显然是不足为虑的。而卷毛也这么想,他应该先干掉对自己最具威胁的莫,攻击莫是卷毛的最优策略,从而先放过拉里。
而问题就是拉里未击中任意一人,在拉里选择攻击其中一方时,便只有70%的存在可能;但如果一开始就决定不打中任意一方拉里的生存率会更高。所以说第一轮中拉里的最优选择是放空枪。
不过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藏锋
在多方竞争中,对立焦点往往倒向更具威胁力的一方,在零和博弈中尤其如此(零和博弈:一方所得即为一方之失,一盘局中的得失之和为零。其规则一言以蔽之:损人以利己)。所以对于一个弱者来说,远离纷争自然是最好的,因为对他们而言,存活显然比争利更重要!
而对于不知底细的高手而言,单独行动下,隐藏实力也是不错的选择。用游戏语言来说,就是不要轻易去拉仇恨值。像很多辩论选手常常会在比赛初期中期不露声色,直到另外几大高手为各自对手忙得焦头烂额了才出现……
(不过,涉及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又是外话了,比如“三方对决”这种清楚各自底细的局就属于完全信息博弈。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会在以后的文章中阐述。)
二.一个Bug
讲到这里,好不容易先前的题目有些清楚,但又开始对什么零和博弈完全信息博弈,一脸懵那啥——有道是隐隐约约是雾后江川,碎碎青葱森森冷绿,奈何不见其全啊——不过之前两个案例中都似乎有些说不清的怪,有没有人发现漏洞呢?
这个漏洞就是心理考量。
这个心理考量主要是指个人的品格原则、社会舆论、名声、心理上的记仇/感恩/虚荣/自尊等等。若把心里考量纳入刚刚分析的“三方对决”案例中,就会出现一个情况——卷毛不一定会把最具威胁的莫先除掉,因为我们不排除他个人记仇,那么即便拉里只是是装作瞄准,他也会受到报复(现实中不就有很多这类人么,易怒而不理性)。
若再把心理考量投入囚徒困境中,那两位囚徒也很可能存在“若我选择背叛那人,即便我的离开,我也会受到心里谴责或社会的唾弃”这类的想法,他也很可能刚正善良、自甘沉默,那这个案例就将再复杂几个量级。
在说这两个案例的时候,我都没有提这一bug,但事实上它是非常必要的一个潜在条件——博弈论是建立在假设人是理性的这一基础上,相当于他直接默认了人具有理性。所以博弈论从更深层次来说,是一门研究理性的人如何更理性的去作出选择的学问;更通俗一点讲就是使聪明人更聪明的学问。
如果你非得跟屈原说,“奉承昏君已掌权,掌权蔽上以利民”,这显然无异于对牛弹琴。也并非说他们这类清高者不理性,因为亦不乏“理性的选择了感性”的智者!(不过历史或许对这类人有偏见,否则张居正就不会至今仍广受争议。)只是很明显,你要想晓之以理,凭利益前景来丈量他们的清高——恕我直言,这只会让他们感觉到侮辱。
在我看来,漫漫历史中无数声称自己如何怜民恤民的儒生,一旦碰上奸佞不公便清高辞官者,他们都不过是爱名声胜于爱民生。
奸臣可以瞒着皇帝做这么多坏事,忠臣又为何不能瞒着黄帝做好事呢?我们可以看到奸臣辅佐的皇帝,其实大多也不是心恶,而是无知。既然有这么条路可以走,俗话说“有钱没有错,错的是拿拿钱来做了坏事”,你又何必计较权是怎么来的呢。
当然,这不过是我的个人观点(而不一定是事实),何况对错在于人心,每个人最看重的东西不一样,你去追求什么别人自然无理由说教——不过我个人非常不喜欢某些清高者的说辞,明明就是私心,却非要做出清高不屑的模样,到底是自己太弱,却非要说世道不公,这才是没有责任心的表现。
(似乎有些偏题了……)其实主要是想表明博弈论是建立在人是理性的这一假设上的学问,所以很多案例可能与现实有所出入,在我们的生活中思考博弈场景时,别忘了这一点,至于理性感性的定义或许又因人而异了。
三.破局之道
我记得曾有人说过,说我创作能力不咋滴,分析起来却是头头是道,蛮尖锐有想法的——(这大概算是褒奖吧?)我在分析这件事上的的确确就是从这本《策略思维》中获益的。
有关博弈论的方法论,也在《策略思维》这本书里反复提及。即
向前推理,向后展望。
说起这个,我想起还在我初中的时候,有一天就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和朋友去会和,手机丢了不能联系,她喜欢A路,我喜欢B路,我俩想碰头我该怎么做呢?
1.如果是向前推理的话,我的朋友喜欢A那我也选A路我们更可能碰到。
2.但转念一想,万一她也是这么想,从而在B路等我呢?
3.而向后展望,如果我选择去了B路,她却以为我在A路等她呢?
4....
(注:另外一个死循环模型是这样的:我知道这件事,你知道我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
好了现在你发现“向前推理,向后展望”并没有什么卵用。
虽然这样讲有些不负责,但事实就是——单单“向前推理向后展望”,并不能解决每个博弈游戏。你需要有信息并且准确,以作为决策的前提;并且你需要有全视角,才能清楚有哪些选择。
比如将向后延展投入“三方对决”中,即便能够得知自己避其锋芒的策略,也应该很难想到还可以放空枪——你根本不知道你有这个选项,你的最佳也只能是瞄准其中一个而已。
所谓的博弈的破局之道远不止向前推理向后延展这么简单,但是在《策略思维》一书中,作者显然就如博弈论默认人是理性的一般,默认所有人都足够聪明,足够聪明到只要知道博弈游戏的运作,就可以有解决的方案。
但现实还要更残酷些。
如果不看这本书的例子,我永远不知道拉里还可以放空枪——并且我猜大多数人和我一样,你们的选择中只有瞄准目标或者瞄准卷毛。
我承认,向前推理向后展望,的确能让你距真相更近一步,但破局之关键,我认为还是在于见识。
此前反复使用聪明这类概念,以至于读者可能会烦躁:“智商这玩意儿是天生的,我还能怎样?”
我还能怎样?
谁不也是从不知道走向知道的呢?
只有不知道,才会有更多知道的空间
而世界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你永远有求之不得的东西。
更何况当下那些所谓的智慧又有多少不是出自经验,不是出自见识,而是单纯的个人想法呢?
有句话是这样的,年少的眼界,长大的境界。长点心吧,孩子,趁还活着,多读书,多积累,这样你便已经比那些自认蠢笨而放弃挣扎的人直接强上了几个光年好吗。而且再进一步想——究竟是因为蠢笨才选择放弃,抑或是因为放弃才变得蠢笨呢?
外话
上一篇文章中有人说在原创方面略具争议,我声明三点:
1.所有引文皆有标注,引用是因为我自己的表达做不到比原文更好;
2.我是个分析流,不是创作流,但不代表分析别人的创作就没有自己的思考;
3.考虑到通篇大段引文可能会让人感觉作者并非专业或者略显敷衍,所以在这周的《博弈观(二)》中我全用的自己的语言。在“翻译”一些原话时,又产生了很多想法,还是蛮感激那位提议的朋友。
总之承蒙诸位支持,在此谢过
望往后相伴,细水流长
(下周将是博弈观系列拟定的最后一篇,我将说说博弈论给我带来的“博弈思维”模型,也将是三天中最具有个人色彩的一篇,欢迎关注到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