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诸位,做了一次标题党······
不过先别急着关掉,我相信本文能带给你一些收获~
说标题党是因为:我没详细算过自己读过多少本书(当然肯定是远远达不到1000本)。
但我要说的不是这个,而是:
这种以“本”论英雄的做法,本身就偏离了读书的初衷。
网上经常能看到有学霸声称“自己一年读多少多少本书”,后面常常还有很多仰慕者评论追问:“怎么才能做到”······
对此,且不论真假,我只想问:然后呢?
他所谓的“读XX本书”,是真的把书中的知识吸收进了大脑,融入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能用它来分析、解决问题,还是仅仅简单地“翻过”?
更何况,书和书的差别,比人和狗的差别还大——一本教材是一本,一本漫画也是一本,这读起来的速度和难度,也不一样吧?
(退一步说,哪怕论字数或者页数,也比“本”靠谱啊~)
在我看来,把“读够XX本书”列为目标,无疑是把过程当成了目的。虽然也说不上错,但舍本逐末,意义不大。
那么,更高效合理的读书法应该是怎样的?
在【 关于读书,也许你一直都错了 】一文里我曾提到:最理想的读书状态,是在好奇心的引领下,自发进行的。
如果说好奇心是读书之“道”的话,
那本文就向大家介绍一下阅读的“术”。
(注:此法主要针对非虚构作品,小说等可能不太适用)
美国教育家莫提默·J.艾德勒(Mortimer J.Adler)在他的著作《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将“阅读”分为了4个层次:
这4个层次是渐进的,其中:
“基础阅读”是指看懂“这个句子在说什么”,这个只要认字就能做到;
“检视阅读”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略读”,主要是搞明白“这本书大概是谈什么的”;
“分析阅读”则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精读”,需要我们理清整本书的大纲、作者的论证方法、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谈到······等等
可以看出,这前3个层次基本可以囊括大多数人对于“读书”这件事的认知(当然也包括那些“一年几百本”的人)。
或许在我们的学生阶段,这些方法能够帮我们解决大部分学习问题;
但如果在毕业之后,乃至整个人生中,还想继续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那这些就远远不够。
这时,我们就需要求助于终极奥义——主题阅读法。
有句话说得好:
对一艘没有目标的船来说,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
读书也是这样,如果没有自己的目的,泛泛而读,那吸收的效率一定不高,难以汇集成体系。
如果把“读够XX本”当作目的,前文说过:有效,但不是最好。
更合适的标准,是知识点——这是由学习的本质决定的(知识点之间互相联结构成知识体系)。
而所谓“主题阅读法”,就是瞄准一个知识点,从不同的书里(乃至论文、纪录片、游戏,形式无所谓)广泛摄取与此相关的知识,把这一点吃透。
打个比方,如果说传统的按部就班的读书法是“一本摞一本”的话,
那“主题阅读”就是以知识点为针,“一本串一本”——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必每本书都读完,而要紧扣目标,挑选必要的章节进行精读即可。
我知道很多人都有一个习惯,就是“看一本书就必须看完”。这个观念其实很多余——
你想:一本书的构成,是作者主观意志的体现:要呈现哪些知识、以什么顺序排列、以怎样的手法写作······等等,都是由作者决定的。
然而,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面临的问题也不一样,所以,如果不加区分,一定要从头到尾完整读完的话,那就是强行按照作者的思路走。不要这样,要走自己的路。
让“六经注我”,而不是“我注六经”,这个观念一定要扭转过来。
从这个角度来说,“主题阅读法”其实很像“查字典”——你不会因为要查一个字就去把整本字典翻完吧?
等读完后,如果能自己再统摄一遍,以向别人讲述,或写文章等形式加以输出,那效果就更好了,毕竟输出是最好的输入。
如此,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那种“一年读XX本”的说法,就完全没有意义了——为了查一个资料,分别翻了多本书里的不同章节,这算是读了几本呢?
其实,“主题阅读法”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宋代的大文豪苏轼就已经有类似的方法了。
有一次,一位后辈发下宏誓,说要读遍天下之书。苏轼怕他不得要领,便特意写了一封信给他,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
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又答王庠书》
“每次作一意求之”,也就是说,每次读的时候,要抱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比如第一遍,只看关于兴亡治乱的部分;第二遍,只关注典章文物的部分······这虽然看上去是个笨方法,但“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这其实算是“主题阅读法”的一种变形:前文讲的是“针对一个主题去读多本书”,苏轼则是“以不同的主题反复读一本书”。
同一个主题可以串联多本书,同一本书也可以发散出多个主题。这都是并行不悖的。
重要的是把握住最核心的理念:一定要带着目的去读书。
不过话说回来,我想:
如果苏轼听到别人说他:
什么?你那么长时间才读了1本书?
估计他也只会轻轻一笑: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let it go!
最后:
如果还想深入了解读书方法,强烈建议亲自看一下《如何阅读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