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微笑帝国之一

微笑帝国(序言)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个少数民族,曾经先后登上历史的舞台。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使得它们在短暂的演出后,又匆匆的走下历史的舞台,最终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中。比如匈奴、东胡、乌桓、鲜卑、契丹、突厥、党项、柔然等,各族之间有被融合同化,有逐渐融合于其他民族的,最后大多融入到了中国民族大家庭之中。或许今天的你我他流淌着这些民族的血液,那些突出的形象已经淡化,虽然历史上被汉化的民族很多,今天的我们都完全成为一家人。

北魏期间,孝文帝拓跋宏推行汉化政策,实行均田制、穿汉服、用汉字、改汉姓,大力开疆拓土,南征北战,建立稳定强大的帝国,把一个民族全面融入汉人之中。这位雄才伟略的帝国皇帝,一心为了民族国家奉献一生。北魏统一中国北方后,曾俘获很多西域僧人和雕刻艺人、画匠,历史所谓凉州系高僧带来西域风格的石窟建造方法,后来不断融合汉族建筑特点和壁画技法,形成中西合璧的独特艺术,是世所公认的艺术瑰宝。

  北魏在其一百多年的相对稳定统治里,留下了微笑的信仰,以云冈石窟为其文化标志。石窟里的佛像,无论早期的犍陀罗风格、中期的凉州风格、还是后期的南朝风格,佛像大多面带微笑,或喜悦,或淡然。在那个动荡不安、政治黑暗、民生苦难的时代,佛陀的微笑就是社会民众的希望。

云冈石窟第二十窟露天大佛是云冈石窟的标志,太阳把光芒抛向大佛,高挺的鼻梁和微微上翘的嘴角之间,一点点阴影使微笑更富有感染力,不经意间回头,一瞥之下,石窟活了起来。“北魏的微笑”直达意念,把佛教的圣洁肃穆、慈悲仁怀表现的淋漓尽致。

麦积山石窟第133窟“东方微笑”——北魏小沙弥造像,无声的微笑、脸上的喜悦和羞涩的神情,带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憧憬,永远定格那个瞬间,通过解读“跨越千年的微笑”,体现中华民族内敛含蓄的精神特质,表达平和守中的东方哲学思想。

直至后来的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从正面观看大佛,鼻梁高隆慈眉善目嘴角微翘,看到的是宁静庄重温柔慈祥和蔼恬静,不是高高在上,彼此早有约定,换个角度还有不同感受,相信自己也能成佛。再而后来也还有一个世界著名的微笑--蒙娜丽莎的微笑。

一千五百多年前北魏,有这样一抹微笑,那从容慈祥、雍容华贵的正大气象,在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追求、精神力量的艺术化表达,早已经不是冰冷的造像,微笑把佛像变成人们直面观瞻和眼神交流的有温度的鲜活生命体。浅浅的微笑,记录着历史,流传至今,唤醒无限的遐想,焕发迷人的艺术魅力。

北魏的微笑,一笑至千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