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站在门外徘徊很久了,忧虑再三,才忐忑地打开心门,来找她的同胞姐妹。
她是家里长女,妈妈很宠爱她。妈妈是那个年代的能干人、文化人,会剪裁会做衣服,即使一块普通的老粗布,也会在领子口或者袖子上做出与众不同的新花样,总是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妈妈能抄写会算账,在生产队当队委,负责集体分粮食算账,在村里人缘很好。不善言辞的父亲忠厚实诚,他在工厂上班,爱岗敬业,年年都是“先进工作者”、“技术标兵”。她就是在这样一个幸福的家庭快乐渡过童年,渐渐长大。
长大后的她,身材高挑,正直善良,工作追求进步,事业有成稳定;先生也是高学历,虽是户口簿上的户主,但多数家事她做主;儿子积极上进,善良孝顺。
她的困扰是有时候莫名奇妙的爱流泪,不敢看悲情的电视、电影,不能听亲朋好友谁家人遭遇不幸,共情过度,泪流不止,哭过头疼。先生说:她泪窝太浅,当演员都中。为什么爱哭,她也不知道,就是觉得难过。
让她闭上眼睛,深深吸气缓缓呼气,彻底放松下来,手放胸口,与潜意识沟通。引导带领:她看到院子里好几个人,有蹲有站,都端着碗在吃饭,好像吃的白面馍和汤面条,妈妈在哪里没有印象。一个十岁左右的女孩,拿着碗挤到灶台前,想去盛饭,旁边也有人拿着碗等着盛饭,父亲也在灶台边站着,女孩记不清说了什么,或是做了什么,父亲暴怒,“啪啪”打了女孩两下,好像是打身上了。女孩开始哭泣,旁边人有个人幸灾乐祸的说:看看挨打了吧?院子里有人在瞪着眼看,也有人偷笑。妈妈出来安慰,女孩觉得委屈,当众被打,可丢人伤自尊,把碗放在桌子上,到一旁哭去了,晚饭也没有再吃。
用共情、感性回应。引导:父亲打她原因可能:一是那个年代,细粮紧缺,父亲想让帮助家里干活的工人先吃、吃饱,这是父亲善良的举动,表达方式不对;二是女孩挤到灶台前,父亲担心烫着她,打她是出于爱护;三是父亲同工人上山拉石头身体劳累,又担心帮忙干活的人安全,神经紧绷,小孩挤灶台前添乱,打她是压力宣泄,父亲不懂心理学,不知道怎么正确释放不良情绪。
用感知位置平衡法、逐步抽离法处理:生命是经由父母传递给我们,里面有拥有全部我们所需要的爱、力量、支持,感谢父母!
看到父亲工作是经年累月三班倒,回到家就下地干农活,从不嫌脏累;从月供的口粮中节省细粮,买成蒸馍带回家让子女吃;女孩住校,家里改善伙食,父亲送饭到学校;女孩从外地回来,父亲骑自行车跑几十公里,到洛阳去接站……
父爱如山,让她拥有健康的身体,端正的五官。保证她完成学业,帮助她照看孩子,支持她学习提升,助力她事业顺利。
想象有一点黑色的情绪集结块,摁按纽,让委屈的情绪分裂、破碎,变成细小颗粒飞走。
她开心地笑了,姐妹俩走向彼此,拥抱在一起!
她有资格活得好,她活得好是对家族系统的敬重。她定会多做好事,热心公益事业,用生命陪伴生命,让父母引以为荣。她一定会建立轻松快乐的人生,表达对父母的爱、感谢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