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火了,里面最接地气的王漫妮,引起了不少在外漂泊的年轻人的共鸣。
王漫妮30岁,工作丢了,爱情崩了。在姐妹聚会上感叹说:整整8年,什么都没了,现在回老家,挺好的。
说着说着就哭了。
我特别能理解,特别能感同深受,而不同的是,我今年才26岁。
记得4年前大学毕业时,那种终于可以摆脱学校的喜悦,如今回忆起来,还历历在目。在那个破旧的火车站候车大厅里,我特地的发了一条朋友圈:在没有房贷、车贷的年纪,这是我们最美好的奋斗时光,朋友们,我们终点见啦。
没想到的是4年后的今晚,伴着窗外稀稀拉拉的小雨,一个人坐在出租房里,回头看看当初那个刚出象牙塔的年轻人,有些许好笑和心酸。
4年前的7月2号,第一次踏入上海这座一线国际大都市,成为了一名标准的沪漂。刚下火车的那一刻,眼前的车水马龙、人山人海景象一下子就冲淡了一路的舟车劳顿。带着兴奋和大包小包的行李,开启了一段四年的沪漂生活。
第一次一个人在这么大的城市落脚,没有害怕和畏缩,第一次像个大人一样,到中介找房子,跟房东砍价还价,置办锅碗瓢盆。等一切安定下来后的那晚,躺在异乡的床上,翻来覆去兴奋的怎么也睡不着,会想着哪一天飞黄腾达,可以在这里安家落户。
接下来的几天就是拼命的找工作。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公司规模很小,办理的却是全国业务,这也就意味着一个人要做好几个人的工作,那时候刚工作很多问题都不懂,以为自己找到一份很不错的工作,因为老板看上去还不错。
后来才知道,原来入职就可以要求公司办理五险一金,试用期就可以签劳动合同,自己像个白痴什么条件都没问清楚,就匆忙入了职。辛苦的熬过了6个月试用期才转了正,与公司签了正式的劳动合同。
刚出来工作,工资一个月才4000块钱,转正之后也才5000多,去掉租房和衣食住行,勉勉强强在这个一线城市生活下来,不过当时已经超级满足了。
我记得那一年经常坐6号线最后一班10点46的地铁,每次也会遇上零星几个像我一样的晚归人,回到住的地方也接近12点,偶尔周末加加班。在最忙的时候要参与公司好几个同时进行的项目,那段时间真的是每天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但也不觉的辛苦,能让自己忙起来还觉得很充实,也确实是在那一年让我快速成长。
刚进公司的时候,作为职场新人,有着先天的自卑心理,看着身边的同事和领导那么的优秀,每每让我怀疑我们是在一个公司吗。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公司有个领导,在休息的时间让大家来一段英文对话,身边的同事都能应答自如、游刃有余,那一刻真是尴尬至极,轮到我的时候,蹩脚的英语让我的脸红到了耳根。
也是在那一刻明白有些差距,怎么赶也不一定追的上。
就拿坐在我旁边的同事来说,她爸爸是大学教授,妈妈是企业中层领导,在苏州长大,接受了最好的教育和资源,在与她共事的那段时间里,相处的非常舒服,那种自信和从容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让人羡慕。
还有我们的这个领导,土生土长的上海本地人,担任过世界500强的全国市场总监,每当她与自己孩子电话语音时,那种耐心和平等沟通,能看出未来她的孩子也会像我身边的这位同事一样自信与从容。
而我是来自一个偏远地区的农村,是一个出一次大山就能兴奋一整晚的农村孩子。我总是告诫自己要谦虚要自信,出身这些都代表不了什么,努力的人照样可以优秀,照样可以自信从容。
但每一次遇到优秀的人,那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无论过了多久,也依然顽固的留在骨子里。
从容和自信,有些人从出生就有,有些人,努力了二十多年怎么摆脱也摆脱不了。
这份工作我坚持了一年。
之后,机缘巧合下跳槽到另一家公司,薪水也从5000涨到了10000元。以为是好日来了,但其实呢,薪水高一点意味你的工作就苦十分。刚进公司的第一天就被安排负责一个新的项目,从前期的策划提案摸索到落地执行,商业化运作,整整花费了我三年时间,这三年里几乎是全身心的投入,每天从早上10点到晚上12点,三年没有好好休息过一天。
记得最清楚的一次,当时是中秋节,这个节日在我们老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那一天,因为项目赶着进度,等我闲下来的时候,已经夜里10点多了,想给家里打个电话又担心爸妈已经睡了。这样的情况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了,只是在那晚所有的情绪再也抑制不住,爆发了,一个人从公司晃到住的地方,一路上思绪万千。
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中途遇到过无数次困难,也无数次想要放弃,但有时候让人坚持下去的理由就是那么简单,就是每个月多的那5000元块钱,一年算下来就多了5万多,对于我来说是这是一份非常可观的数字,这样我就可以多给家里寄一些补贴,让父母少辛苦一些。
后来,这个项目成功落地,在最高峰时期也帮助公司带来年400万的纯利润。但好景不长,突然有一天,公司领导找我谈话说是想把这个项目准备打包卖掉,买家已经定好了。那一刻的感觉就像自己的孩子被无良的人贩子拐骗然后强行卖掉。
期间也无数次和领导沟通、挣扎,结果等到的回复都是:公司高层决定的事,作为员工也只好服从。
项目没了,自己的岗位也意味着要拱手让人了。
2020年6月20号,还有十几天就是我来上海的整整第四个年头,那天我早早的到了公司,写好离职申请,当站在公司楼下,回头看着曾经被无数个夜晚淹没的大楼。
我问自己:这一切值得吗?
当所有个人的努力,在商业和资本的运作中显得格外苍白无力的时候,这一切还值得吗?
我的回答是:值得也不值得。
值得的是我有过一段奋斗的青春,至少有一段全身心想要在这座城市扎根的热忱和理想。
不值得的是我拼命努力之后,此时此刻依然像王漫妮一样:工作没了,爱情崩了。我的走与留,对于这个城市来说显得那么渺小,没有人证明我曾经在这里有多拼命,甚至都没有人记得曾经有过一个年轻人,来过这座城市,也在这座城市做过一个绚烂的梦。
丢掉工作的那天晚上,我独自一个人跑到外滩,沿着黄浦江畔从头走到尾,看着霓虹闪烁的高楼大厦,拥挤的人潮,依然像4年前第一次看到的景象一样,陌生而又熟悉。
而四年后的今晚又多了一份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