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朋友:我们不一样

1

朋友(不止一个)知道我一直在从事教育研究,并参与创建了南明教育,就一直在犹豫,要不要送孩子来南明教育旗下学校就读。

我向朋友详细地介绍了我眼中的南明学校(事实上,南明旗下每一所学校都拥有鲜明的自身风格,差异相当大),它的教育及课程理念,以及在不同学校的落地情况(合作模式不同,学校的形态也不同,在这里,校长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朋友说:“我信任你,你就告诉我,上,还是不上?”

我说,你可以向我咨询我所知道的一切细节,尤其是学校不成熟的地方。但是,我无法帮你作出决定。如果是我自己的孩子,在南明教育旗下学校与众人眼中中国最好的学校之间选择,我肯定毫不犹豫地选择南明教育旗下学校。这不仅是因为我对自身从事的教育有着坚定的信念,更重要的是,这是我基于自身理性作出的选择。而每个家长对于好学校的定义都不同,怎么可能存在一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好学校”?

2

除居于主流的应试学校外,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教育探索。

我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接受纯粹的应试教育(南明教育并不是反应试的),但我对于应试教育,一直有一种深刻的同情。不仅如此,我希望并认为,南明教育旗下学校的学生,一般情况下,会比读纯粹应试主义的学校考得更好。在这个意义上,南明教育是相对保守和中庸的(当然,南明旗下不同学校取向会有较大差异)。

我认为,不应该再把考大学视为首要甚至唯一目标,而要为学生十到十五年以后所面临的挑战而教。但是,“我认为”仅仅是“我认为”,并不代表就是真理或事实,只是代表一种研判和选择。

今天南明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之一,可能恰恰是,绝大多数老师都出自应试教育系统(学习或教学),需要从观念和专业上完成深刻的转型,而这并非一夕之功。

3

与各种教育探索相比,包括与应试学校相比,你要问我“哪一个更好”,我只能告诉你:“我们不一样。”

我可以帮你理解“我们不一样”究竟“不一样”在哪里,但是,我无法帮你判断谁最棒。就像我会说“我们不一样”,但我不会说“我们都很棒”一样。因为“我们不一样”是一个事实判断,而“我们都很棒”则属于价值判断。

“彼之砒霜,吾之蜜糖。”

4

我在新港实验学校做校长,并不代表着我的学校,就非常彻底地贯彻了南明教育理念。——什么时候换一个校长,学校就立即“咸与维新”了呢?

这个想法的背后,仍然是一声令下的集权思维。

南明教育崇尚自由,此自由,并不是强加于人的,而恰恰是强调边界感,强调每一个个体的自我选择。

我会把我的想法带到学校,但是,这是一个逐渐影响的过程。而且,影响不是单方面的,是一个不断互动的过程。我可以设立底线,例如“禁止收礼”和“禁止体罚”(这也并不意味着当你发布规则时,体罚之类会自动消失,而是树立了一个目标,并对违反底线的行为作出反应,真正的消除,仍然需要时间),但是,我无法“规定”老师必须是激励的,而不是控制的,因为文化范畴的变化,都必须基于个体的理解与建构。

再例如,在新港,家长的诉求是多元甚至相互冲突的。以布置作业为例,有的家长嫌多,有的家长嫌少,都是经常的事。对学校发展来讲,就需要一个将南明教育的理念,与家长的实际诉求进行协调的过程。

我不能告诉家长说,你追求成绩是不对的,你看我对自己的孩子,从来不在乎这个,而在乎她的全面健康的发展。当然,我也不会说,因为多数家长要成绩,咱们就专心做应试教育满足市场需求吧。我们总是会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不断地妥协,最终寻求一个最优化的方向。

这仍然是说,哪怕家长执迷于成绩,执迷于控制自己的孩子,我们都必须明白谁是监护人。我们可以尝试影响与平衡,但不要变成另一种执拗,执着地想要改造别人。

经验告诉我,家庭文化程度越低,精神生活越贫瘠,孩子越会将应试变成生命的中心,反之,则更追求丰富性与平衡。但是,经验也是主观的,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给别人,尊重别人的判断,哪怕这判断在你看来对孩子是伤害。

5

你选择任何一所学校(包括南明教育旗下学校),不要以完美的标准来要求它。

所以,不要在选择一所学校前,只读宣传材料,只了解它美好的一面,而忽略了它不成熟的一面。我个人的习惯,会先从不成熟的方面去考察,去想,去判断它的进步速度,以及我对于不成熟的容忍限度,然后再作出选择。

(根据与一位朋友的聊天记录整理,作为对一些朋友咨询的统一回复,还有问题可留言)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