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奕婷
1
4月17日晚上十点整左右,上海卢浦大桥上发生了一起让人无比痛心的跳桥事件。
据报道,跳桥的是一位上职高二年级的17岁男孩。
事发当天,他因在校和学生发生矛盾,在车中被妈妈批评,随后打开车门从桥上一跃而下。
妈妈紧随其后,可是一切都太快、太突然了,她只碰到了儿子的腿。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儿子从桥上跳了下去。
无助的妈妈向桥下看了一眼,然后蹲在地上不停地用手拍打着桥面,那一刻妈妈该是多么的崩溃与痛心呀。
当目击者报警后,把孩子打捞上来时,已无生命体征。
男孩跳桥的整个过程不足5秒钟,他没有一丝犹豫与停顿,就这样轻易地放弃了自己17年的生命。
看到视频的人无不感到伤心与震惊。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个花季少年,如此决绝地就与这个世界匆匆告别?
妈妈当时到底说了什么,让他做出了如此冲动的事情?
不过,从报道的视频上,我们可以看出,妈妈当时一定很激动,把车子停在了路中间,而且还下车走到男孩坐的后排左侧的位置。
像是和孩子说了什么,然后又坐回了驾驶位,不一会儿,男孩就迅速打开车门,从桥边跳了下去。
孩子能做出如此极端的事情,与妈妈的情绪有着一定的关系。
不知这位妈妈有没有先了解事情原由,就开始批评自家孩子。
其实,不管是不是男孩的错,妈妈都应该心平气和地进行疏导,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让孩子学会怎样与人相处及承担自己该负的责任。
青春期的孩子本身情绪就不稳定,存在逆反心,父母们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放平心态,与孩子平等交谈,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
2
就在前不久,河南信阳有一位12岁的男孩悬挂在距离地面10多米高的房顶护栏外,情绪非常激动,嚷着要跳下去,场面十分危险。
几名赶到现场的民警,在合力协助下,才将男孩安全救下。然而,在救助的过程中,男孩一直不配合,全力反抗。
经了解,男孩姓赵,父母离异,一直跟父亲生活。
当天上午11点多,赵某的爸爸发现了他私藏的手机,愤怒之下当场把手机砸坏,于是,男孩就赌气爬上邻居家的房顶欲跳楼。
但幸好解救及时,没有让事件向更坏的方向发展。
就在本月初,江苏句容也发生了一起让人无比沉痛的事件。
9岁男孩因撞碎学校玻璃,担心受到责罚,留下一封写给奶奶的遗书从17楼跳下,当场身亡。
只因一点点小事,孩子害怕被发现,被惩罚,就选择了用自己的生命来相抵。
而事发时间与他自杀之间相隔两天,他一直没有告诉家人,可以想象他这两天承受了多大的压力与煎熬。
当我们在议论孩子心理太脆弱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会如此害怕,如此轻视自己的生命?
这难道与我们的教育没有关系吗?
很多人总是会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情绪特别激动,采用批评、惩罚或是恐吓、打骂的方式来管教他们。
甚至有的会对孩子说一些“你有什么用”、“当初还不如不生你”等一些厌恶的话语,让孩子找不到价值感与存在感,认为自己活着就是一种错误。
对生命的价值没有一个科学正确的认识,孩子才会那么不重视自己的生命。
一个情绪极端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情绪暴躁的父母。
3
昨天晚上听了一节有关教育孩子的录音课,名字叫《晚一天再教育,效果会更好》。
其中讲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妈妈总是会用说教与命令的口气要求女儿做事情。
可女儿却偏偏和她唱反调,不按照她的要求来,两个人就会争吵,矛盾不断加剧。
后来,女儿渐渐地对她疏远了,有什么知心话也只对爸爸一个人说。
妈妈终于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开始学习改变自己,先从控制自己的情绪开始。
有一次,家里来了一位朋友,她让女儿喊阿姨,可是女儿没有喊,就扭头走进自己的房间。
当她和朋友在客厅聊天时,女儿总是进进出出,一会儿要这个,一会儿又要那个,妈妈很生气,好几次想要呵斥女儿,但都忍了下来。
朋友走后,妈妈也没有就刚才的事,批评她。两个人平静相处,像是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
睡了一觉起来后,妈妈觉着竟一点也不生气了。妈妈送女儿上学的时候,才心平气和地和女儿聊起昨天的事。
没想到女儿主动承认了错误,并保证下次不会再这样做了。
妈妈在气愤的时候,很好地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没有当众批评孩子,而是通过暂停让彼此都冷静下来,最后却收到了最佳的效果。
《正面管教》一书中说:
积极的“暂停”是要帮助孩子感觉更好,而不是让他们“感觉更遭”,不是让他们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
“暂停”可以让彼此都冷静下来,接通理性的大脑,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能够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要父母去学习改变,控制情绪,才能不激化矛盾,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三观,不会做出极端的事情。
4
英国著名杂志《经济学人》统计数据表明: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居全球第一。
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数据:中国每年有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平均每1分钟就有2人自杀死亡,有8人自杀未遂。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发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有数据显示:每5个中学生中就有1个考虑过自杀。
第一次看到这些数字时,简直不敢相信。
这些自杀的孩子:
有的是因为学习压力大,经常被老师批评。
有的可能是和同学之间发生了矛盾,一时想不开。
也有的可能是,玩手机、玩游戏被家长训斥从而引起轻生的念头等等。
那些每天从我们身边走过的孩子,有可能心里就有着自杀的念头,想想就有些可怕。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孩子感觉生无可恋,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能获得勇气。
当孩子犯错时,经常受到批评或是打骂,就会对自己产生无能的感觉,认为自己活着没有价值,从而自暴自弃。
或是产生报复心理,通过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自杀也是孩子报复的一种方式,它可以让伤害他的人痛苦、内疚一辈子。
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好好地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在教育孩子时,少批评,多鼓励,协助孩子一起去解决问题。
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与关注,才能尊重他人,敬畏生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无论遇到什么磨难与不公,都能勇敢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作者简介:安奕婷,自由撰稿人,80后宝妈,关注育儿、婚姻及个人成长。存在即有价值,每一种相遇都值得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