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云曾讲过一个他自己的经历:当下属问他怎么跟昨天说的不一样时,他回答,因为你的领导进步了。
2、
这说的是一个关于观念更新的小插曲。(相比“认知升级”这个高大上的词来说,“观念更新”显得更朴素一点,也相对偏中性一些。毕竟,有时更新的内容,未必真达到了升级效果,你说呢?)
事实上,人们总是无法轻易打破自己思维的牢笼,仿佛被写进基因组里似的。一个人如果能够不定期地更新、升级他的观念,是一种勇敢且睿智的表现,更不消说做到实时更新了。“思维惯性”、“思维遮蔽性”、“领域依赖”、“经验主义”…都是用来描述人类这一固有缺陷,表现在平时的生活中,则是时刻左右着我们行为的观念、认知。
还记得,今年另一位互联网大佬周鸿祎关于硬件该不该免费的观点,较之去年有改变,有人说这是打脸了。在我看来,这恰是根据形势发展而作出的自我观念的更新。
3、
李善友教授的课程中,也有提及观念更新方面的内容:
1)现象世界是非连续的;
2)而人类只能生活在连续性假设之上;
3)但连续性假设一旦建立,就无法自我突破。
我们的观念,我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其实也是一种连续性假设,它帮助我们能够更好、更高效、更安全地在这个现象世界中存续下去。那么,为什么会无法自我突破呢?
刚才我提到了“更安全”,事实上,我们往更深一层去考虑就会发现,之所以既有观念很难甚至无法突破的原因,其实是我们骨子里的安全感在作祟。人类从诞生开始,最先面临的就是生存问题,所以,安全感是经过不断进化从而写在基因组里的。任何试图去克服或者突破既有认知的尝试,在潜意识里都会有一个风险指数。不同的人,指数高低不同而已。
因此,想要切实跨出那一步,并不容易,必须以牺牲部分安全感为代价,从而将风险指数降到自己的可承受范围之内。
4、
说一个我自己最近的观念更新经历。
在《关于阅读,你可能感兴趣的几个问题》中,我提到自己笃信:思维认知决定行为模式——通过践行的方式。这个观念我相信大多数人也都会认可。
最近在《反脆弱》中,看到作者对“理论”和“实践”的先后顺序做了一些很有意思的阐述。塔勒布说,大多数人都会觉得理论在指导实践,实践在检验理论,换句话说,理论是先于实践的。其实不然,更靠谱的应该是先祖们在平时的不断试错中逐渐总结出了一些方法,再被延伸发展出了理论,也就是说,实践是先于理论的。
由此,我意识到自己的这个笃信其实只是其中一环,需要进一步完善。于是,我将其更新为:
1)思维认知决定行为模式——通过践行的方式;
2)不断地践行又会反过来倒逼思维认知的更新,二者相辅相成。
用更新后的这个观念,再回看观念更新的问题(有点绕口),我们就会知道,大多数人固守在既有观念无法突破的根本原因,也许是“想得多而做的少”,或者干脆想得都远远不够,更别提做了。
5、
事实上,观念更新这个事情,还真有一个科学定理可以支撑,并帮助我们来做到“观念随事实更新”——贝叶斯定理。
大致解释一下:
如果有一个既有观念A,和与之相关的事件B。
B的发生,会作为判断A正确与否的依据之一。因此,B发生后,我们对A的信念初始值就需要做一个调整。
如此,随着各种相关事件的相继发生,既有观念就应该相应不断做出调整,也就是做到了“观念随事实而改变、更新”。
是不是挺有意思,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深入了解下这个定理。
END.
我是徐彦超。
企业级应用一站式解决方案实践者。
关注大数据、人工智能、企业服务等领域。
微信公众号:徐彦超(Xu_yo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