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少年跳桥自杀:勿忘初心,方得始终
1
中国是全球儿童自杀第一大国
热搜上一则新闻,让人扼腕叹息:
据报道,少年是一名17岁的在职高二学生,当天在学校与同学发生冲突,事后又遭其母亲批评。
于是少年冲下车,毫不犹豫地从卢浦大桥一跃而下,当场毙命。
母亲双膝跪地,嚎啕大哭,不断用手锤击地面。
那种崩溃和绝望,
那种捶胸顿足的感觉,
让人不忍直视。
这将是这位母亲一生的梦魇,
这将是这个家庭永远的痛苦,
然而,悔之晚矣!
看着这一幕,不由让我记起“北医儿童发展中心”的统计数据,非常的触目惊心:第一组数据: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
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第二组数据:一项在上海展开的调查显示:上海地区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有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第三组数据:中国官方公开报道的一组数据表明,多年来,中国是全球儿童自杀第一大国。
这些数据的背后,有多少家庭支离破碎?!
又有多少家庭每天处在崩溃的边缘?!
2
儿女初生,惟愿康健
我愿意为你,我愿意为你,付出我所有,失去世界也不可惜,什么都愿意,为你……
(图片来源于UNSPLASH)
有记者采访了近3000对父母,问及对孩子的期望时,绝大多数的父母的愿望都是:希望孩子健健康康的、快快乐乐的长大。
那么什么时候这个愿望就变了呢?
变成了攀比的工具;
变成了实现自己未实现目标的载体;
变成了自己发泄情绪的垃圾桶;
变为了私有财产,想打就打,想骂就骂。
最后,工具、载体、垃圾桶奋起反抗,一跃而下。
留下的是父母撕心裂肺的痛苦和无尽的悔恨。
但,为时已晚!
3
勿忘初心,方得始终
有很多很多的人,将外面的情绪带回了家里。
在外面开心了,
回家就会给孩子一个大大的笑脸;
不开心了,
小则,阴沉着脸,不搭理你,
大则,借题发挥,狠狠责骂甚至殴打你。
孩子何其无辜!
但他还不能反抗。
因为反抗了,
更没好果子吃!
此时的你,知道自己是爸爸、是妈妈吗?
知道TA是你的孩子吗?
还记得你生下TA时,内心的期许吗?
很多人,在工作中会将自己的工作目标作为屏保,时刻激励自己。
如果,你认为,
孩子,是我们倾其一生要对TA好的。
那么,请你将心愿写下来,时刻铭记,一刻不忘!
不管什么时候,
无论他犯了多大的错,
闯了多大的祸。
谨记:
TA是我们的宝,是我们倾其一生都要对TA好的宝。
4
爱和爱的感受不同
有的父母认为,我所做的都是因为我爱你。
我贬低你,
说你没想法、没出息,没能力,
是为了激励你;
我拿你和别人比,
是为了让你看到别人的优秀,
激发你的潜能;
我打你、骂你,
是为了不让你犯错,
锻炼你、磨炼你、促进你。
然而,
孩子没那么高的智商和情商,
体会不到你的恶言恶行中深藏着的爱。
朋友今天告诉我,
她这两天教她上一年级的女儿拼音,
总是教不会。
急了,情绪就来了,
一遍两边三遍四遍无数遍的吼她、骂她、甚至打了她。
中午做饭的时候,手指被刺扎到了。
女儿赶紧跑过来,给她吹吹,
还边吹边说,妈妈不痛不痛啊,
我帮你吹吹,一会就好了。
朋友瞬间泪崩,抱住女儿,不断说对不起。
(图片来源于UNSPLASH)
这就是爱的感受。
让妈妈泪流满面、内心充满爱、充满自豪。
爱需要通过感受传递出来。
如果爱在心底,
传递出来的是不满、厌恶、嘲弄、鄙视,
那么孩子怎么可能感受到你那么深沉的爱呢?!
切记:
爱和爱的传递、爱的感受要同频。
这样彼此才能在爱的滋养中快乐、健康的成长。
5
在情绪来临时,想想初衷,深呼吸,停一停
斯坦福大学的沃尔特﹒米希尔进行过经典的心理学研究。
研究中,每个孩子拿到了一颗棉花糖。
他们被告知,如果等待15分钟再吃这颗棉花糖的话,就可以得到第二颗棉花糖。
看上去很简单,没什么重要的意义,对吧?
但事实上,这次实验和其意义远非表面看来这么简单。
等待15分钟再吃棉花糖这么简单的事情事实上非常重要。
它准确地预示了人生未来的成就。
现在吃下的美味甜点将导致你事后需要做更多的运动;
逞一时口舌之快会让你事后后悔不已。
许多人会赶快吃掉第一颗棉花糖,
就像文首那位妈妈。
他们仅仅为了马上获得自己内心的需要而立即毫无理智的口出狂言,
不考虑后果,
不计较得失,
最后的后果,就是孩子也不计后果,纵身而下。
(图片来源于BURST)
请切记,让你的糖保留哪怕十秒钟,
深呼吸一下,
想想你生下宝贝时对TA的期许,
然后再开口说话。
写到这,突然想到海桑的一首诗《给我的孩子》,与你共勉:
“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
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我那些没能实现的梦想还是我的
与你无关,就让它们与你无关吧
你何妨做一个全新的梦
那梦里不必有我
……
我爱你,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