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弘佛法义兴结缘 感天地玉帝降恩
诗曰:
空门寂寂淡吾身,溪雨微微洗客尘。卧向白云情未尽,任他黄鸟醉芳春。
列位请了,四句诗吟过,引出一部故事来说与大家。话说西晋年间,浙东有位半僧半俗的年轻人叫义兴,那位说了,僧是僧,俗是俗,怎么个半僧半俗呢。看官莫急,且听在下慢慢道来。这义兴早年父母过世,曾师从一位老和尚在东海岸边一处寺院里做了几年出家人,怎乃师傅过世后,寺院香火不旺,无以为继。这才不得已蓄了发,携了师傅留下的几卷经书,弃了寺院,四处云游,故而说是半僧半俗。当时佛教在浙东沿海尚未发扬光大,且人烟稀少,化缘艰难;那位朋友又说了,佛教传入中国已经多年,怎见得此地没有发扬光大呢?原来佛教从印度自西向东传入东土,大致为东汉时期,后经三国连年战乱,民生艰难,百业凋敝,浙东沿海一带原为蛮夷地区,人口稀少,因而至三国归晋之初,尚未在浙东光大。但说这位义兴和尚自幼曾家传编织竹席,会些手艺,于是上山伐竹削蔑,编成竹席四处游卖,每日换得俩钱,聊以糊口,闲暇时光,不忘诵经念佛。这年夏天,他携经书负竹席云游到了句章(音通“勾”,(gou),今宁波市)东南,也不知翻过几道山越过几座岭,来到一处山谷。那天烈日炎炎,骄阳似火,义兴走得汗流浃背,口干舌燥,心想哪里寻处人家觅口水喝。抬头望去,发现这里青山环绕,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泉水叮咚;但见前方有一山谷掩映于群山怀抱之中,茂林修竹之间,树木遮天蔽日,雾气缭绕,清幽、阴凉自不必说。义兴不由已进入谷中,顿感神清气爽,恍若隔世。再看那山谷三面环山,面向平原,初入极狭,越走越阔,山谷内有山溪流过,泉水清澈甘冽,真个是一处藏风聚气、卧虎潜龙、难得的人间福地也。怎见得,有诗为证:
溪水清涟树老苍,行穿溪树踏春阳。
溪深树密无人处,唯有幽花渡水香。
此诗出自北宋宰相王安石之口,乃王安石早年出仕鄞县县令时所作,单叙此山之美色。
单说那义兴见了此谷,神清气爽,心旷神怡,遂起意结缘,动了心思,决定留下不走了;自己动手搭建了一间草舍,开了一片荒地,耕耘稼穑,诵经礼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倒也自在。未几,附近来了几户自中原躲避战乱人家,伐木建舍,开荒种地,此地渐渐有了生机。这几户人家远道而来,水土不服,缺这少那,义兴和尚布施接济,施恩有加;闲暇时光,乡民都聚集过来听义兴和尚传经布道,接受教化,心地越发善良起来,争相做好事,尊老爱幼,扶贫助弱。一时僧俗相邻,和睦融洽,声名渐渐远扬,招来附近十里八乡的东吴镇村民都来听经学佛。这东吴镇乃三国时期孙权后代所建,孙权义子俞韶,在三国统一归晋后,因不原事晋,来此地隐居,因其不忘故国,故取名东吴。香火一旺,义兴和尚遂萌发一心愿,冀在此地构建一寺院,怎耐当地民生艰难,筹措不易。光阴似箭,日月如削,转眼几十个春秋过去了。义兴和尚慢慢苍老,虽贫寒如洗,但仍心诚志坚,每日端坐草庵前诵经不已。暂且按下不表。
单说义兴此举惊动了仙界,当地灶神感其心诚志坚,一心事佛。原来这灶君乃人间监察神,有特别职责,即专职监察人间好人好事、坏蛋恶行,以扬善弃恶,怎见得,民间有对联为证: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灶王每年都要在小年夜这天,也就是农历腊月二十四,对当地民间善恶好事进行总结,修成奏章,上得天庭进行汇报,以待嘉奖。这也是其职责所系。那位朋友说了,作者你说错了吧,我们过小年都是腊月二十三,你咋说是二十四呢?朋友莫急,且听我说,本人作书之前翻阅过资料的,原来古代过的是腊月二十四,今人过的是二十三,具体原因不可考,或许天庭制度改革也未可知。且说小年这天,灶王爷将义兴此举修成表章,腾云驾雾,来到天庭。此时天庭早已升朝,彩云缭绕,仙乐回荡。只见玉皇大帝头戴金冠,身着龙袍,手执乾坤袋,端坐在灵霄宝殿正中,高高在上,神态威然自若。左金童手捧丹瓶,右玉女手执琴柄,分列两边伺候。殿前四大护法天师手执法器,横眉瞪目,威风凛凛。太白金星手持佛尘殿前垂立。三界、十方、四生、六道仙班具齐,各就各位。那灶王上得殿来,就阶前跪下,三拜九叩之后将奏章高高举过头顶;旁边左金童接过转呈玉帝,玉帝接过,二目微睁,览毕,将奏章放在案上,金口微启,立时梵音响彻天庭,曰:“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在下界恪守职责,予以褒奖。所奏义兴和尚弘扬佛法之事,着实可嘉。昔日佛祖与朕交情甚厚,想那佛教与我道教并无冲突,皆为教化万民,惩恶扬善,知其因果。今朕意欲助义兴玉成建寺一事,不知那位爱卿愿意前往?”
且说玉帝语出之时,那金童玉女本是在玉帝两旁相向侍立,二目对视,久处生情,不时眉来眼去,暗送秋波;偏偏被太白金星看在眼里,金星掐指一算,方知二位小仙尚有一段尘缘未了。看官可知,这左金童右玉女本是太白金星徒弟,哪有师傅不向着自家徒儿之理。于是手捋胡须,微微点头,心想待老夫成全二位好事,酝成一段千古佳话。于是闪出仙班:“启奏吾皇,臣观下界地理,知东海句章之地亦有一妖当除,可着金童下界助义兴建寺,玉女下凡除妖平患”。玉帝准奏,命金童转为凡间肉体,限期十日不得返回仙体。玉女随缘托生,待铲平妖患后返回天庭。那位说了,玉帝这圣旨有误,十日内怎能助义兴建寺?看官有所不知,这天上一日人间一年或十年,也未可知,时间是不一样的。当下金童玉女领命去了,灶君自是辞朝下界,按下不提。
单说玉女受命托生除妖,遂拜谢了玉帝,辞别了师傅太白金星,与金童依依作别,约定人间事谊,便腾云驾雾来到句章上空;远远望见湖边一人家屋顶上空祥云缭绕,莺歌燕舞,想必是慈善有福之家,刚好见一孕妇在门前坐着沐浴春光,便一头扎下云来。欲知玉女托生哪家,且听下回分解。
相关推荐
地下写作
阅读 2051
如何创意写作?
阅读 238
要写小说的
阅读 1952
《写作这回事》:你与畅销书作家,隔着多远的距离?
阅读 224
只是坚持写下来,还远远不够
阅读 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