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终身成长》,看到一个故事:
有位本科生,
之前,当面对非常复杂的课程内容时,她会去一遍一遍地读相关的内容。
当作者给她教授了成长型思维模式后不久,那位本科生告诉作者:
她开始用更好的学习策略来准备考试,取得了自己也不敢相信的好成绩。
考试前,她只想能通过就行。
考试后,看到如此好的成绩,给了她很大的鼓励。
她觉得,学到的有效的理论和方法,对她的人生有很大帮助。
关键是,她学到了有效的理论,那一堂非常有价值的课。
她计划,以后每次考试前,都会用同样的学习策略。
作者发现:
第一,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在课程中取得了更高的分数。
1)即使在某次特别的考试里表现得不好,他们也会在下一次考试中迎头赶上。
2)他们会完全掌控着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动力。而不是一头钻进书里,不动脑子地死记硬背。
3)他们会寻找串联每个讲座主题的潜在规律,不断重新审视自己的错误,直到自己弄明白错在哪里。
4)他们学习的目标是获得知识,而不只是为了通过考试。
5)当课程变得困难和枯燥时,他们不会失去动力,而会让自己对课程保持兴趣、积极的心态和学习动力。
6)即使认为课程很无聊或者导师很无趣,他们也会让自己继续努力学习。
第二,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考得不好时,他们基本上很难再提高分数。
1)他们的学习方法是,阅读课本和自己的课堂笔记。
如果内容特别难,他们会再读一遍。他们也会尝试着把所有东西都背下来,就像吸尘器一样。
2)若考得不好,他们会说,化学并不适合他们,毕竟,“我已经做了所有可以做的事,不是吗?”
这让我想起,一个寝室里的四位室友:
1)数年前,他们以相近的分数考入大学的同一个班。入学时,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
2)经过高考的紧张考验后,很多人都不大愿意在大学里,花太多时间学习的人。
他们有的花大量时间打游戏,也有的花大量时间参加各种课外活动。
3)一个学期过后,能保持在年级前10%的,只有一个室友了。
之后的几年学习中,三位室友的成绩,基本上停留在年级的中后水平。
4)那位学得比较好的室友,他不打游戏,但也花了些时间在班级的活动中。
有时,他也会在某次特别的考试中表现得不好,但他会不断努力,在下一次考试中迎头赶上。
5)有些课程非常困难,也有些非常枯燥,但他还是尽自己的努力去学。
四年的大学学习,他的成绩一直在年级中名列前茅。
6)本科毕业后,其他三个室友都决定参加工作,只有他申请了硕士课程,继续学习。
我们可以做的是:
1,培养成长性思维,即使一两次成绩不好,也要继续努力;
2,提醒自己,学习的目标是获得知识,而不只是为了通过考试;
3,要清楚:想取得好成绩,就要有意愿,去学习尝试不同的学习方法,来确保自己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