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东击西”是《三十六计》中第一套胜战计的第六计。
原文: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大概意思:敌方已经混乱,对所发生的事情都感意外,难以判断和应付事变及复杂局势,这是《易经·萃》卦所说的那种混乱溃败的象征。此时应当利用其不能自主控制的时机去消灭他。
“声东击西”就是神出鬼没,忽东忽西,迷惑对手,或者制造假象,让对方不好准备,或让对方做错误的准备。因为任何时候,一旦对方有了准备就比较难对付了。这与《孙子兵法》中“攻其不备”的道理是一样的。
它的要点在于:东边要狠狠地造势,西边要暗暗地布置。但最关键的是主攻方造势的“声东”是否能让防御方完全相信,使其减弱“西面”的防御,甚至完全放弃对“西面”的防范,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当然,声东击西这一计谋如果运用不好,被对方发现了自己的真实意图,则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当年的周瑜就曾想用“声东击西”的办法夺回荆州,却被诸葛亮识破,结果闹出了“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留传千古的笑话,弄得周瑜也狼狈不堪,下不来台。因此,如何运用“声东击西”之计,也大有学问。
“声东击西”之计,出自杜佑(735~812年)所着《通典》第153卷《兵六》一章:“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历代兵法对此计均十分重视。《百战奇谋》说:“声东而击西,声彼而击此;使敌人不知其所备,则我所攻者,乃敌人所不守也。”
《历代名将事略》指出:“欲东而形似西,欲西而形似东,欲进而形似退,欲退而形似进。”
在抗日战争中。因为我军与日军的武装力量相差悬殊,不能采取正面交锋。他们就采用游击战,将日本人打得晕头转向,弄不准我们主力部队在哪。游击战就是典型的“声东击西”的战术。
解放战争中,运用“声东击西”战术的例子也有很多。如解放天津的战斗中。刘亚楼指挥的东北野战军佯装从北部发起总攻,守将陈长捷得知消息后,将重兵布防在北部,想给东北野战军迎头痛击。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东北野战军主攻的方向是东西两部,等他意识到,再调兵遣将,为时已晚。结果可想而知。
运用声东击西之计的方法很多,或制造遥言,混淆视听,增加对方的顾虑,迷惑其意志;或故布疑阵,使对方力量分散,削弱其防范,但本身的意图和行动却要绝对地保守秘密,时刻都要争取主动。
如,警方在侦查重大案件时,为了避免打草惊蛇,会故意发布或泄露与侦办方向相反的情报,以松懈嫌疑犯的警觉,这也是运用了“声东击西”的战术。
实际上,“声东击西”概括为一个字就是“炸”。《三国演义》中,许攸笑道:“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曹操亦笑道:“岂不闻兵不厌诈?”
何止兵不厌诈,生活中,处处有炸,有许许多多的两面人,绵里藏针、大智若愚、阳奉阴违、前倨后恭、口蜜腹剑、左右逢源......这些人不都是在玩“声东击西”的伎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