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owie Serious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479797/answer/8245185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由于答主本人有着非常痛苦地复习中国CPA考试的经历,从不得其门而入到后来掌握门道之后一门课备考只花了150个小时,经济法裸考通过,一次考6门的综合科目只复习了两周。
后来考全英文、全主观题的HKICPA,每两门课复习一周,也有惊无险。
简单说,所有知识都需要复习很多次,第一次学习时肯定要花很多时间。但是,每次复习应该花的时间越来越短,以至于你该考试时一本100多万字的CPA课本你2小时就复核了一遍自己的掌握程度。废话讲完了,开始答题!
======『节约复习时间』背后的思考======
这个问题本质是就是『如何高效学习』?你掌握了学习的本质,针对学习本质专注于有用功,那么学习必然又快又好,这就是『节约复习时间的办法』。学得很开心,而且更少的时间,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学习,获得知识,就是将信息转化为知识;知识管理的流程就是高效学习的过程。信息本身对人毫无价值,只是收藏没有意义,需要将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只有主动学习,在不同时间间隔后多次回顾并进行有效输出,解决现实问题,这才是有效的学习。
简单说,有效学习可以归纳为下面的五步法:
第一步,提取概念;
第二步,建立思维模型;
第三步,建立联系;
第四步,理论联系自己的实践,解决现实问题;
第五步,新知识整合到已有知识体系,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
======从信息到知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说理论很枯燥,举个活生生的例子:
例如我在微信上看到这篇文章(你离成功只隔五步?),讲的是如何做事情,如何学东西,分享者Ray Dalio是真正的牛人,分享的真知灼见对我非常有价值。
Dalio 28岁创建桥水资本,今天管理1500多亿美元,是近年最成功的对冲基金之一。他将自己和桥水资本的成功都归功于《原则》(Principles)里所讲的这些人生和管理原则。
但是,再浓缩的干货,你的知识消化能力不行也毫无意义。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取决于个人的理论和实践的积累,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已有足够多相关概念,需要新东西来引发思考而已。但是如果仅仅是草草浏览,简单收藏,那这篇干货就仅仅是另一篇碎片化信息,毫无意义。
我们怎么将这篇『干货』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收藏至Evernote,走完学习过程的五步
推荐用OmniOutlier进行拆解式学习,将其大卸八块,敲骨吸髓,自己重新梳理一遍文章结构
<img src="https://pic2.zhimg.com/a58984183c111b6ed9e18e45c259d78d_b.png" data-rawwidth="940" data-rawheight="9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4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a58984183c111b6ed9e18e45c259d78d_r.png">
多次重复回顾,不同时间间隔后多次『复习』
第一次用OmniOutlier重构文章时,花费15分钟
后面每次回顾,花费的时间越来越短,第二次10分钟,第三次5分钟
因为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而且站在前面几次学习的基础上,复习的效率才会高
输出或拿来解决现实问题。学习的最起码标准是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和朋友讲,或者写一篇文章和大家分享吧。
=====谈『复习』时,我们到底在谈什么?======
复习,绝对不是拿着书重新读一遍,把题重新做一遍。
复习过程一定要主动,要思考。不然,不如放下书本直接出去玩!
复习,绝对不是从0开始『再来一遍』,一定要站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
======细细谈学习======
学习的过程,其中的五步我进行了细致分析,写了2千多字。但是内容太多就不合『人性』了,很多人不读字多没图的文章,所以,就先放个大纲,以后在关于学习的回答里专门写:
<img src="https://pic2.zhimg.com/c891a0cb9a9927c5254200c34c25a091_b.png" data-rawwidth="1550" data-rawheight="14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5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c891a0cb9a9927c5254200c34c25a091_r.png">
======这篇文字的简单总结======
简单总结一下:遇到全新的学习内容(information),我们有意识地提炼其中的概念(concept),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思维模型),再联系已有的知识,联系实际的例子,最终,外部的全新学习内容(external information)就被我们大脑吸收,成为真正掌握的知识(internal knowledge)。然后,我们将这些知识整合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我们的知识体系也实现了成长,得到进一步完善。
这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而且主动学习之后需要在不同时间后多次『复习』( 更准确的说,是回忆或者输出)。每次复习的效率越来越高,不应该占据多少时间。
======关于错误与挫折======
我们不断学习别人建立的思维模型,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推理、解决问题、创造,我们的智力(intellectual ability)才能提到提高。
这个一个主动的、积极习得的过程,所以必然会有错误和失败。因为失败是努力的证明,有用信息的来源。失败来自更深入挖掘的需要,来自不同的学习战略。当明白学习很困难时,你做的工作很可能是有意义的。只有通过失败,你才能超越当前的水平。
勇敢地制造错误然后认真地分析并纠正,这就是终生学习者的打怪升级之路。
最后的话
这篇文章,虽然光是写作就耗费我接近4个番茄,或许没人看,但是这对我自己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过程。这是自身理论和经验积累后通过输出和分享进行巩固、完善知识体系的一个实例。
作者:Todd.Chinn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479797/answer/7319097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换一个方式想这个问题:如何降低“复习知识”的难度?
考试其实是一种熟练性工种,和吃饭没什么区别。
吃饭大家都做得好,是因为天天都在做,当初学吃饭喝水时候的困难都不记得了,要好好吃饭,要会用筷子、勺子、嚼多少下、学会剔骨头等等等。妈妈教孩子吃饭的时候,要先给他们喝液体的牛奶、之后是搅碎的水果、再之后是粥、再之后是无骨的肉、再之后是排骨、最后是鱼、螃蟹这些东西。整个过程要持续3-6年。
有人说,这就是个熟练度问题,我觉得不尽然,进步也是一个长周期的事情。
学吃饭的时候很有可能明明已经学会啃骨头了,突然有几个月因为吃多了肯德基鸡米花,就忘记了怎么啃骨头,难道是摔着后脑勺了?但我们都知道,啃骨头的技能大家最后都获得了。
我的意思是,进步是有滞后的,所谓的平台期。成功学到技能的人,往往都是平台期坚持了过来。坚持在这里不是一个痛苦的词,我们有很多方法让平台期变得像过家家一样简单。
=====================================================================
第一:别想结果,考多少分和现在做的练习是没有关系的,慢慢解决几个核心问题之后,成绩会像火箭一样飞上去,关键是享受解决问题的快乐,比如:少看答案、自己总结各种方法、各种角度来解决问题、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这就跟打游戏一样,不过就是个既定的迷宫,大不了每个路口都试一遍,多完成几个迷宫就知道这个游戏的风格了,遇到新的迷宫的时候就有专门针对这个游戏的对策了。
第二:多感受身体的需要,人的大脑有两种心智过程,一种就是你天天坐在那里解题解题,看书看书。还有一种是所谓的“潜意识”,老师和家长认为这个叫做“做白日梦、开火箭”等等。事实上,第二种心智可以帮助我们突破一些系统性的难题(比如:物理的电磁部分、万有引力,数学的立体几何等等),这些系统性难题中的核心往往一旦理解,领域的问题都可以顺利解决。坐在那里集中精力的去想这些问题一般都是突破不了的。所以,如果遇到什么难题,在试了各种已知的办法、走了各种迷宫入口之后(这个很重要),出去散散步、多洗澡、和别人聊聊天、看看其他领域的书本,没准很快就可以领悟这些难题的精髓。每天准时上床早上准时起床,中午或者课间不时小睡十分钟,放学回家的时候散散步,每天看了大量的书解决了大量的问题之后再去洗澡(调用系统二解决问题)。
第三:知识的获得不在知识量,而在提取次数。为什么说硬背效率低呢,因为大脑的记忆是靠神经元的联系多少决定的。所以看到一个知识点,用来解决几个问题反而是比较好的方法。即使历史、政治这些学科,比如说“主观能动性”,老师上课肯定说的很无聊,你试试用“主观能动性”解释一下“贫穷的孩子为什么学习好,但是走上社会之后不顺利”这些假想的问题。历史上,比如“八国联军侵华”和“现在所有世界强国都抵制ISIS”之间的相同和不同。
=====================================================================
总结一下:如何降低“复习知识”的难度?
1. 享受当下走出迷宫的过程。
2. 听身体的需求,多散步、多睡觉、多洗澡。
3. 联结知识,古今中外、上下左右。
OK,以上都是知乎大神们的回答,简单说说自己的一些体会吧。学生时代,高中时,从入学的年级低分(据说一中的中考录取线在500+,我只有460;参加自主招生进了最好的班)到毕业时的年级前十——这是目前在学习上,我能拿的出手的成绩了;我稍后也会拿比较渣的历史。
高中时候是这样学习的:(适用于应试考试)
1、预习很重要:认真完成每节课之前的预习,把学案认真的写完;没写完,不能睡觉,不会的,用自动铅笔写;
2、上课很重要:认真听课,只要有机会就跟老师举手互动;这个即时的反馈真的很重要;相信我,良性的竞争一定是双赢的,别听什么偷学,不教同学,怕同学会了超过自己·····我爸小时候教我说,能教会别人,才说明自己真的掌握了数学知识;(我爸是普通农民,他高中之后没读大学,但是我遇到他的两个读了大学的朋友都说我父亲的学习很好,但是性格太直了)
3、课后复习:当天休息前,要把当天听得课,看着课本过一遍,这个没有标准,不要作假,会就是会,不会第二天问老师;(后来想想,这个真心很重要,因为你拿到的“数据”真实,分析才有意义;昨晚送麦兜回家,她突然聊起了一个词“脏数据”,计算机里面会有,我们的大脑如果一旦有了对数据处理的死角,这真的会影响很大——避免的方式,设定原则。原则是你遇到两难时能够从中汲取力量,而不是自我设限;我想快点儿提升自己)
4、认真做单元测试:我跟同学分数的拉开在高一的时候,其实并没有落开太大;真正拉开的是在高二之后,开始复习,我从跟着班级复习走试卷复习,到高二下,自己感觉复习节奏不够快;到高三的时候,上届的学长朋友毕业了,给我留下好多资料;复习节奏每天晚上过一套试卷;(一直到现在还记得那句话“如果你想走的快,那么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的远,那我们一起走”)——这也有弊端,这样压力真的很大;
5、错题本:这个真心让我受益;我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去摘录,我在页面的左下角写第一遍做题中的错难题;在左上角写第二遍中的错难题;在右上角写第三遍的错难题;右下角写第四遍的错难题;(写的是题号哈;要求还是自己要真实,会就是会,只要不是十拿九稳的会就认定为不会;做题的周期)
6.做题的周期:当天知识点,第一遍;下一个知识点,先对上一次进行回顾,第二遍;一个章节结束,第三遍;任何考试前,再过一遍题,第四遍;
7.有了习惯,就好了,习惯比天赋重要——办公室里说这个小孩儿聪明,那个小孩学数学不行,真的很不好
哦啦,说说自己的渣历史吧,考研第一次,刚过A区的线,没达到目标院校、专业的线,第二次考研,没有去考;虽然现在我很感激·····我没有读研,进入社会了,但是考研复习中没做好的地方,需要反省;
1.目标感不够强:这个问题到现在都是问题,一直太感性,不够理性,只是想应该做的事情,但是思考的深度不够,没有想到深层次的目标;
2.过度理想化:这个问题到现在,也是问题。
麦兜给我发信息了,心里暖~说方法论的东西了,会简单说
下载一个软件,X-mind,遇到任何事情,只要时间允许,就试着制定相应的思维导图
读《金字塔原理》、《穷查理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