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谈谈我与运动有关的故事。
在我的记忆中,童年总是精力旺盛、不知疲倦。老师规定每天的午睡简直要了我的命,躺在床上度秒如年,几乎从未睡着过。可能总是在户外疯玩的缘故,小学时体育成绩一直不错,我还记得有一次仰卧起坐1分钟做了61个。
升入初中后,学校会在冬季举办长跑比赛。刚开始,我的成绩很一般。但可能天生对于耐力型运动有好感,再加上中考时有800米跑步一项,我认真训练起来。没有任何方法、技巧可言,当时我认为长跑主要拼的是“意志力”。直到现在还记得,在我即将要跑不动的时候,就把沿途的路灯当作目标,心中不停地鼓励自己坚持到下一盏灯,再下一盏灯。
过了一段日子,我比班上一些男生都跑得快了,印象中还得过一次年级长跑女子第一名。中考时,800米用时3分整,是个不错的成绩。除了跑步,还迷上了篮球,那正是乔丹时代,公牛队如日中天,我还把他们的海报贴在床头。除此之外,每天上下学来回四趟骑自行车往返于学校和家,单程大约4公里,也相当于一项锻炼。
每逢暑假,我还喜欢和同学到体育馆去跳健美操。伴随着动感音乐,跟教练做一些蹦蹦跳跳的动作。我非常迷恋这项运动,直到现在回忆起来还充满了欢乐。那时候,电视上偶尔会播放外国大妞穿着紧身练功服跳健美操的节目,她们的活力和好身材让我羡慕不已。运动似乎具有一种魔力,使生活变得不再平庸。她们还总爱在小腿上穿一副针织袜套——应该是为了保护脚踝,我也觉得好看得不得了,可惜没地方买去。现在没人套那玩意儿了,但我的袜套情结仍在持续,家里囤了一大堆……许多年后,我得知健美操是由好莱坞明星简·方达编创推广的,而她本人曾深受进食障碍的困扰。关于进食障碍,后文还会提到。
1998年初中毕业时,我长到了1.68米,体重50公斤。看上去虽然纤瘦,但健康,尤其是心肺功能非常好,缺点是上肢力量弱了点。在中考体育测试的三项里——800米、立定跳远和实心球,只有最后一项没拿满分。
升入高中后,有一段时间早晨提前20分钟到校,沿着200米操场全速跑4圈。后来,被一位体育老师注意到,鼓励我报名参加太原市学生运动会1500米项目。作为一个业余选手,与体校学生同场竞技,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不过,那个成绩可能是我这辈子最好的一次了,6分01秒,20年过去了,我还记忆犹新。
由于种种原因,高中三年我没怎么吃过早餐,情绪也比较压抑,再加上应试教育的折磨,变成了一个将近1米7高,却只有51公斤重的骨架子。瘦得不成人形不说,还含胸驼背,体态不佳。
2001年进入北京一所大学就读,脱离了原来的生活环境,气氛宽松,饮食改变,我迅速发胖,以前的牛仔裤几乎都不能穿了。现在看来,其实也没胖到哪里去,最多超不过115斤,但当时我的认知就是“以瘦为美”甚至“越瘦越美”。体重的突然增加令我无比沮丧,自我评价低到不能再低,似乎人生的意义全在于体重秤上的数字。在12月的寒冬,我下定决心开始减肥。
跟大多数人一样,我所能想到的运动形式只有跑步一种,与此同时开始控制饮食。在一次拉伸中受了伤,没法继续运动,只好将注意力全部放在“少吃”上。就这样走火入魔,越吃越少,直到患上了厌食症。最严重的时候,我连上楼梯的力气都没有了,由于缺乏蛋白质导致面部浮肿,还把食堂大师傅吓了一跳。除了一系列躯体症状,例如:消瘦、乏力、畏寒、闭经、便秘等,更严重的是心情极度抑郁。当我意识到自己心理出现问题的时候,已经是2002年5月的事了,被厌食症折磨了半年之久。最终不得不求助心理医生,吃百忧解,休学一年。
恢复阶段,我从一个极端跨到另一个极端,演变为暴食症,体重一度飙升至将近150斤。我还记得当时特别爱吃天津大麻花,一次能吃掉一整条。这就是我上文中提到的进食障碍,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其中90%是女性)深受其害。
重返校园后,通过正常饮食,我慢慢瘦了下来。经过这么一番折腾,身体不再像从前那样坚不可摧,运动渐渐淡出我的生活。
大学毕业后,曾经在浩沙健身房办过一张2年卡,去了不到20次。无法从运动中获得乐趣,很难坚持下来。时间稀里糊涂地一晃而过,都不知道自己干了些什么。
30岁,我正在一家杂志社当编辑,在与一位女作者聊天的过程中,得知她近来开始跑步,一跑能跑上七八公里。我向来是个比较善于捕捉信息的人,突然意识到将跑步纳入生活是多么酷的一件事啊!回想起小时候看过一部美剧《成长的烦恼》,里面的母亲麦琪就有户外跑的习惯,令我印象极深。要知道在90年代,中国普通家庭几乎没有什么运动意识。
见贤思齐,心向往之,便马上行动起来。我就在小区跑,一圈差不多有1.5公里,练了几个月,我也能一口气跑上5圈。夜色中,耳朵里听着摇滚,享受着完全属于自己的时光,还有什么比这更惬意的吗?跑步对我的意义早已超越体重,而是一种获得身心平衡的方式。
这段时间,两本书对我影响巨大,一本是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另一本是高木直子的绘本《一个人去跑步》。特别是后者,通过刻苦努力,这个身高1.5米的柔弱女生居然跑完了全程马拉松,实在令人敬佩。从此,跑马拉松成为我的目标,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达成42.195公里呢?
后来,我陆陆续续在全国各地参加了几次半程马拉松,香港那次还是冒着大雨完赛的,真是难忘的回忆。一直没有尝试全马,原因并不是我放弃了运动,而是兴趣转移了。
开始练习跑步一段时间之后,也就是2013年底,我开始对力量训练有所了解,越来越向往欧美女性的力量美和凸凹有致的身材。力量训练比跑步可复杂多了,健身房里的固定器械基本上不会使,哑铃杠铃区域通常是肌肉男扎堆,自己压根不好意思过去。于是乎,买运动书籍、在网上搜索力训知识、上私教课(因为穷,只买了三节),终于稍稍入了点门,最起码克服了羞怯,敢当着人的面做卧推、硬拉、深蹲什么的。
想要出效果,饮食也必须重视起来,总之就是各种健康食品招呼着,低脂肪高蛋白,在此就不详述了。重要的是,头脑里必须建立健康饮食的理念,无论运动与否,这对人的一生都是大有裨益的。
接下来的几年,发生了许多事,练练停停,进进退退,始终没有放弃,健身已经成为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2017年离职后,我终于有时间系统地学习一下健身知识,便进入某健身教练培训机构密集培训了三个月。对基础理论和实践、普拉提、运动康复、功能性训练、拳击都有了粗浅的了解。6月初,顺利考取私人教练资格证。
我仍觉得不够,紧接着参加了美国运动协会私人健身教练ACE培训。培训时间不长,最大的收获是健身意识的更新和知识的系统化。为什么要规律健身?美国公众运动指南提出,成年人每周至少参加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有计划的运动,才能获得明显的健康收益。这就意味着运动绝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只有把它当成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才能保证较高的生活质量。正如亚里士多德早在2000多年就揭示的真理:“生命在于运动。”
在这个过程中,结识了各种各样的运动达人,他们给了我很多启迪。我的训练内容也不再局限于跑步和力量训练,尝试了许多大众健身项目:crossfit(仅一次,太累了),HIIT、各种功能性团课、单车、攀岩、拳击、芭蕾把杆、钢管舞(仅一次,大腿被磨青了)普拉提、瑜伽……深切地感觉到,每一种运动都有它的魅力,接触的种类越多,运动能力发展得越全面。
最近一段时间,我正在简书上连载长篇小说,这是一件非常耗神的事,久坐少动,很容易把自己写虚了。因此,我决定每天必须运动一小时来保证良好的创作状态。村上春树选择了跑步,而我则选择了瑜伽。
以前,我对瑜伽抱有偏见,总觉得动作过于舒缓,只能提升柔韧性,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在朋友的建议下,我到专业瑜伽馆体验了几种不同流派的瑜伽,这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瑜伽是一项身心运动,综合提升身体机能(力量、平衡、柔韧等),配合呼吸,甚至会达到一种超然忘我的状态。
从此,我对瑜伽着了迷,每周最少习练4次。各种流派里,我最钟爱阿斯汤加、高温瑜伽和空中瑜伽。体式是固定的,带给你的感受却永远是崭新的。习练过程中固然会出现疲倦和疼痛,但正是这些感觉唤醒了你,让你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从而更爱自己。结束后,身体和心灵无比放松,你会感到自己每一天都在变得更加强大、独立和坚定。
苏格拉底的那句“认识你自己”一直是我的座右铭,而运动无疑是最直接的方式。在运动中,我既意识到自身的弱点,又能觉察到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过一段日子回头再看,你会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已经走了这么久、这么远,更重要的是,如今的你还在不断地自我超越。
下面的照片是2014年骑行青海湖时拍的,看上去没什么特别的。
然而放大后悲剧了(╥ω╥`)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长篇悬疑小说《对岸》
阅读之前没有真相,动机背后还有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