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我去化妆品柜》,我自从看了这本书,就彻底抛弃了眼霜。
想变美吗?阅读这本专业书,它不但拯救你的脸,还大把节约你的银子。准备好颠覆吧。
先从百度下的电子版看过,然后从京东买的纸质版书。两个好像不是一个版本。这本书再版过很多次。
现在来总结读后感,发现的问题,还有小思考。别着急,我们一起来揭开谜底。
书还蛮不错,内容很丰富。不知道分析的是不是客观。还有她说好的是不是一定好用。比如使用感受好不好,有没有效果之类的。我感觉还是可以参考的。从她说好的里面挑几个先试一下是个不错的办法。我疑问的是,比如同样配方成分良好的,不同品牌的,会不会效果有些差异,这里面不知道有没有生产工艺技术上的差距。
类似成份,不同牌子的产品会不会效果有所不同呢?很便宜的和相对贵点的,效果有没有区别呢?这要分两点来讨论。第一,"同样的产品,不同的包装,差价会有几倍"前提是这些产品都是从同一个公司一条生产线上出来的。或者同一个集团的,也会技术共享什么的。这种情况下,价格和包装极有可能只是市场手段。第二,确实不是一家生产出来的,成份类似,但价格差数倍,这种情况下的功效呢?能多大程度地支持成份说?消费者有没有必要在选择产品的时候进一步去细分呢?还是仅凭对品牌的喜爱或者经济预算情况去选择就一样可以了呢?有可能使用感受和效果差别不大吗?我不确定。我推断是有差异,不过差异应该是在细节上。至于差异到底多大,真不好说。
我昨天发了个微信朋友圈。关于包装的。"常识,盛饭用宽口大碗凉得快(我正在用广口碗喝粥)。那么护肤品用广口瓶包装,抗氧化物就会扩散消失的快以至抗氧化物起不到护肤的作用,这个说法也说的通。可是这么明显的事情,为什么宝拉知道,而众多大牌化妆品公司一直在不断地重复这个"错误"呢?如果确实,那么只有一个解释。"
包括使用刺激性配方的。难道他们的化学分析师不知道哪些成份具有刺激性、会伤害皮肤吗?那么多人肯定不都是笨蛋吧。
比如有些化妆水,酒精排在成份表的第二位、第三位,这个酒精可能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也有可能其他方式产生的,要去掉的话,也许 成本高,所以不去掉?成本高了产品好可以卖更贵呀,吸引更多顾客呀。可是事实上,化妆品的成本在于包装和宣传,那就更有理由把产品层面做好了,因为生产成本占比不大呀。为什么不做好产品本身呢?特别是那些号称追求卓越的企业,就更让人迷惑了。
我总体是想说,宝拉分析的这些弊端,化妆品公司的研发肯定也知道。但是推出的产品,仍然状况百出,参差不齐。而在宣传的时候,几乎每个品牌每个系列产品都好得不得了,多么令人向往。
故意的!难道是:化妆品公司故意生产有好有坏的产品。然后他们的生意源远流长。以至有的人年轻10岁,继续保持;有的人问题百出,然后继续寻觅。无论哪种,都会不断花钱。
商业追求的是利润,不是作为媒介的这个"产品"本身到底好不好。当然,产品也不能全是坏的,这样就没有了梦想和神话。
所以我觉得我的推测还是蛮有意思的。
哈哈。纯粹我个人瞎扯,仅供娱乐。不过这本书确实值得看看。使用好的成份,避开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