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自己的舒适圈,才能追求真正想要的东西

跳出自己的舒适圈,才能追求真正想要的东西

“观光电梯”问世之前,生活中的电梯都是装在房子里面的,都是一些高学历、高收入的人群研发出来的。而挂在房子外面的“观光电梯”,它的“母亲”则是一名清洁女工。

当一群工程师为一幢房子无法装电梯而苦恼时,清洁女工一句“为什么不把电梯挂在房子外面呢?”打开了工程师们的思路,紧接着“观光电梯”运势而生,成了如今生活中的亮点和景点。

前两天陪女儿去上舞蹈课,家长休息室里,三个妈妈在聊天,因为都是学龄儿童,大家都开始关注孩子上学的问题。三个妈妈都不满意当下自己房子所对口的小学,都不满意自己当下所处区域里的初中,都在想办法进一所本区内比较好的学校。

三个妈妈称,想进那所好一点的学校,要么找关系、要么花钱、要么择校。现在的大环境越来越规范,找关系这条路相对以前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就算准备花钱,也不知道钱该往哪里花,如果孩子一入学就选择择校的话,又担心孩子以后会吃亏。

讨论来讨论去,三位妈妈,最后都是一脸担忧和一声叹息。

从三个女人的谈话中,完全能感受到她们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她们希望孩子能进入优质的小学,希望尽量给孩子好的教育资源,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起跑线上不要落后于人。

但她们的思维仅仅只是限制在本区内,聊了两个小时,三个人谁也没有跳出自己目前所在的区域,而现实是:她们目前所在的区域,是全市教育资源最差的一个区。

如果家长自己目前还挣扎在温饱线上,每天除了忙碌一日三餐,根本无暇顾及其它,那么孩子上哪个学校,对家长来说就不是个事儿,这类家长可能都不会去关心哪个学校好,哪个学校升学率高。

如果家长从内心深处是“佛系”的,觉得“儿孙自有儿孙福”,那就不会因孩子入学而苦恼,就会随遇而安、就近上学,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孩子也一样上小学、上初中。

但这三位妈妈明显不是还未解决温饱问题的家长,既然每周都送孩子去上舞蹈课,说明也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从她们的谈话中,也可以判断出她们不是佛系的家长,她们对孩子有要求,对孩子将来面临的学校有要求,她们想折腾、想尽可能给孩子提供好的教育资源。

她们谈到最深处的时候,已经触及到“整个区里只有一所好一点的初中……”,就差一点,她们就能分析出:如果真的想孩子以后能上个好一点的初中,眼下所处的区域,资源真的太少了。

可是,她们聊到“整个区只有一个好一点的初中”时,便都叹息着沉默了。我当时特别想说一句:为什么不换一种思路?为什么不想着搬到教育资源较好的地区里去?我不知道她们有没有想到这一层,但我知道,她们认命了!

孟母三迁的故事,总会被家长们拿来当故事讲给孩子听,但现实生活中,真正如孟母那样,为了孩子的教育而搬迁的人,只是少数。

在城市里生活确实不容易,她们所在的区是本市各方面都比较落后的一个区,她们如果为了孩子能上一所好点的学校,需要放弃眼下熟悉的、舒服的生活,先卖掉手里的房,再去教育资源好一点的区去买房,而这波操作可能会让她们背上一身不大不小的债务。

除了经济压力外,她们的工作单位可能就在附近,如果因为孩子上学的问题,全家需要搬迁,还会意味着家长上班通勤的问题。还可能涉及家里的老人已经在这片住习惯了,如果因为孩子上学而让老人搬家,那将更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我能理解三位沉默的母亲,我理解她们对孩子上不了好学校的焦虑,也理解她们对眼下教育资源的不满意,更能理解她们想改变而无力改变的无力感!

其实如果她们铁了心重视孩子的教育,就要从现在开始,跟家人商量,把家庭生活、孩子学习、自己工作和老人养老等问题,全部拿到桌面上来。

一家人一起好好讨论,权衡利弊再作出选择,哪怕最后的结果还是保持现状,至少心里也清晰了自己目前的现状,也就断了念头,不至于一提出孩子上学的事儿就焦虑。

如果一家人在讨论的时候,感觉举家搬迁是整个家庭“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时,或许一切就迎刃而解了,接下来只需要张罗着卖房、买房、转户口,等待孩子入学等具体事务,或许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解决了孩子上学的问题,还可能会让一家人更有凝聚力。

生活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光讨论、叹息是毫无用处的,我们得直面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就算最后的结果不如人意,但努力的过程,总能教会我们很多不同的东西,会让我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清晰和透彻。

共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