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以法之名》观后感

如果你也一路追完了《以法之名》,那些被剧情搅动的不平、困惑,甚至对结局的复杂感受,我完全理解。这部顶着最高检光环、主打“刀刃向内”的硬核法治剧,确实在2025年暑期档的古偶围剿中杀出了一条血路,但最终留给我们的,却是一口难言的复杂滋味。

一、剧情核心与豆瓣评分

- 故事主线:围绕东平市司法系统与黑恶势力的勾结展开,核心冤案“万海涉黑案”贯穿全剧。检察官乔振兴因坚持调查真相被“自杀”,律师张文菁遭伪证陷害入狱,省指导组介入后阻力重重,最终在洪亮(张译饰)等人坚持下揭开了省级保护伞江旭东与黑商禹天成的权钱交易网。 

- 豆瓣评分:开分7.6,后期因结局争议下滑(峰值曾达8.9)。观众评价两极:认可演技与现实主义基调,但批评节奏拖沓、结局仓促。

二、叙事结构:高光与断裂

1. 前期悬念张力十足

  - 开篇三条案件线交织(万海冤案、乔振兴“自杀”、张文菁被诬陷),审讯戏与权力暗斗扣人心弦。例如张文菁法庭翻供质问“谁才是黑社会?”,直接撕开司法黑幕。 

  - 反派压迫感极强:尸体离奇焚毁、证人被灭口、指导组被迫撤离,将“系统性腐败”的窒息感拉满。

2. 中期疲软与注水争议

  - 生活戏冗余:洪亮回乡、家庭对话等支线被批冲淡主线,闪回超120处拖慢节奏。 

  - 反派降智:破案依赖反派内讧(如陈胜龙录音突然曝光),削弱了主角的侦查逻辑。

3. 结局仓促与逻辑漏洞

  - 角色命运潦草: 

    - 万海在翻案前夜死于药物调包(伏笔“监狱监控异常”未回收); 

    - 秦峰为救洪亮被刺杀,牺牲场景突兀(部队出身反被混混反杀); 

    - 张文菁、周梅母女等关键人物后续无交代。 

  -还有两处漏洞: 

    - 万潮报案后调查组反应迟缓:剧中未展现对其亲友的排查,直接导致他被囚禁于垃圾场。这一漏洞暴露了程序设计的粗糙。 

    - 王大友(熊磊)提前伏击洪亮:反派跨越不合理距离精准蹲守,属典型的“机械降神”推动冲突。

三、人物弧光与主题深度

- 洪亮的“法不容情”:从犹豫到决绝,亲手将岳父一家送入法网,最终因办案违规被停职。开放式结局中他脱下外套露出检察官制服,暗示对职业信仰的坚守。这一选择凸显了“法治理想需以肉身对抗系统”的悲壮。 

- 保护伞的异化逻辑: 

  - 江旭东(省级保护伞):因儿子酒驾被禹天成胁迫,从被动妥协到主动堕落,最终判刑10年; 

  - 李人骏:为政绩忽视冤案,生日宴上发现自身沦为权力链条一环,完成灰色觉醒。 

- 反派逍遥的刺痛感: 

  程子健(黑势力律师)仅判无期,兰景茗(政法委书记)仅撤职,与万海、秦峰的惨死形成“正义失衡”的荒诞。

四、现实启示:司法的温度与代价

1. “迟到的正义非正义”:万海至死未等到清白,点出司法效率与程序正义的致命矛盾。 

2. 系统性腐败的顽固性:保护伞并非天生邪恶,而是人情、政绩与权力诱惑的合谋。例如兰景茗一句“做成铁案”即可掩盖真相。 

3. 普通人的抗争意义:张文菁的法庭呐喊、周梅母女的无助遭遇,提醒观众:法治推进既需洪亮般的孤勇者,更依赖公众对正义的持续追问。

五、平台争议与创作反思

- 优酷付费模式:SVIP年卡+18元打包结局,本质是“超前点播”的变种,透支观众信任。 

- 创作者的矛盾:导演傅东育承认“注水抻长度、选角失误”,但官博挂网友推荐竞品的行为,恰似剧中“权力对批评的傲慢”的荒诞映照。

结语

《以法之名》像一把钝刀:它割开司法黑幕的勇气值得掌声(张译眼神戏封神),但叙事断裂与逻辑崩坏又让这份疼痛失焦。若说启示,或许是——法治的光亮,不仅生于洪亮们的“不妥协”,更源自我们对每个“万海之死”的不遗忘。至于那口憋屈气?也许正是现实留给我们的作业:在剧外,继续追问下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