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市面上教你分辨朋友的方式越来越多,而许多口号式的结论也出来了。大多是从“做不到以下几点的就不是好男人”这样的标语也演变成“好朋友是这样的”。好朋友是怎样,好像是需要完成一道道选择题,你要不断夺宝奇兵才能拿到通关绿卡。
为什么口号式的标语经不起逻辑推敲,却那么红火。
这么说下去好像又可以有吃瓜群众怪社会了。什么?你要怪大数据。别闹。
明明自由社会,这样的标语出现也无可厚非,就像谈恋爱一样,在街上打架和在家里打架实际上痛的也是在两个人身上。可是当你有时深夜翻朋友圈,会看到甲乙丙丁在深夜抛出这样的链接,完全无法想象当事人经历了如何的创伤,才决定要立下这样的一个flag,而这样决绝的表明态度,真是令人忧伤。
这是一直以来,人们一直有的一种苦大仇深的情结。似乎只有咬牙切齿才能证明做对一件事情,证明自己有很enjoy到这个过程中。
别的不说,一提到“朋友”这个词,就是感觉要有伯牙子期一般高山流水的深厚友谊什么的,要跟庸常生活隔绝开来,吃喝玩乐当然不是朋友该干的事,境界要高至少也是两个灵魂的拥抱,你们要什么都分享但是还是绝对不能谈钱。我的一个朋友曾经自豪的谈起他“无话不说”的好朋友,认为他们如果不是同性就可以灵肉合一了。
但是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儿。先不说你们所谓的“无话不说”真的不是在背后嚼舌根么?谁规定这种隐形的条条框框让你买萝卜塞坑呀。如果“朋友”还要兼顾到表面的你和深层的你才能达到真性情,那么你确定你其实想找的不是一个心理咨询师么;很多小伙伴总惦记着在人海中用求爱的标准去筛选每一个路人,不断分析尝试参透每一个人,逼着他们呈现出真性情的自己。就好像饮鸩止渴一样,可能连自己是个巨婴都还不清楚,掩耳盗铃就开始发狠妄谈真我本性。
有些人从来不在这些虚妄的定义上斗狠,最多说是好伙伴或干脆吃喝玩乐的“饭友”。他们和谁都处的不错,就像蜻蜓点水一样,无论什么圈子都可以混得开。然后像是隐世的高人,你以为他什么都不懂,但是却能历缘对境给你无数启发。你以为他们插科打诨面目模糊,然而世情冷暖待人接物都恰到好处;有时什么都不说却让你有归属的感觉。就是这种乐在其中又非常清醒的状态,所以这也可能是金庸先生会在后期创作韦小宝这样的角色而不是疯逼慕容复的原因吧。
当然,说这个也是在说这个概念的划分,其实是根据每个人的需求来说的。有的人会把广义的朋友放在不同的匣子里,有吃喝玩乐的,有点到为止的,有深夜交心的,有患难与共的。其实不同的属性并不是说这个人就是一个好人或者坏人,原则上,都是在这个星球独行的行路伴侣,咖啡可以加奶还是加糖,说不定你1个星期口味就大变。举着真性情旗子说谁高谁低这种,就有点把狠劲儿用错了地方的感觉。你不能总是说人家不真实,没准儿真是自己太无趣;你探听别人私生活然后轻易给出的评价没准儿只是你愚蠢的初见;假如嫌逛吃逛吃堕落无聊,人家没准儿还觉得深度吹水拧巴较劲呢。都是追求快乐,并没有境界高下分别。
只不过,用真性情去胁迫别人进入与自己同等水平的人,其实像是天问——“这个世界会好么”。就像孩童牙牙学语用自己的方式去重复解读所有概念一样,到最后,不明白自己的人依旧是不明白。所以觉得他们是巨婴或者纯粹是没教养也好,都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