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读完已有三四天时间,一直想写点读后感,因为读的时候真的有受益良多的感觉。但是,也确实想实践一下如作者所说,读一本书不用记住全部内容,而是找到最触动自己的点,去关联。已有三四天,当中的一些内容确实已经模糊,但是看着封面的关键词,依然能想起自己当时解读那些深有感触部分的话语,这也算作者书中所说的“费曼学习法”了吧。
触点一:大脑
这部分学习到,我们人原来有三重大脑,即本能脑(爬行脑)、情绪脑(猴子脑)和理智脑。因为本能脑和情绪脑有避难趋易、急于求成的特点,所以理智脑通常受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左右,如作者所说我们常常陷入“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特别想要,但就是得不到的”怪圈。我们平时要做的是用理智脑的理智和清醒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学会有觉知的对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行为和事件,当有觉知时,本能脑才能发挥作用。就像自己曾经问过一朋友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让自己在氛围不好时说的话不得罪人?朋友回答:停几秒。是啊,停几秒,停这几秒就是理智脑的主场了,停这几秒,也是理智脑在让本能脑和情绪脑中场休息一下吧。这种“停几秒”的策略可以用到很多方面,比如前面说的争论亦或刷手机。
触点二:元认知
书中说所谓元认知能力就是觉察力和自控力的组合。实用角度的元认知能力就是自我审视、主动控制,防止被潜意识左右的能力。
基于自己的理解,元认知就是自我觉察的能力。看了自我觉察,理解脑才能最大化发挥作用,进而才有可能出现有控制的行为。作者在书最后结语部分力荐做有觉知的人,方法便是进行每日反思。方法如下:
描述经过一一以便日后回顾时能想起当时的场景。
分折原因一一多问几个为什么,直到有深度的启发。
改进措施一一尽可能提炼步一个认知点或行动点。
作者的元认知能力其实就是晚清大儒曾国藩践行一生的如习惯即“吾日三省吾身”。我理解的反思不只是想一想,不只是对事件或行为的自责、自满,而是所得,最好能记录下来。
触点三:反馈
在读到第五章学习力时感触最深的便是“反馈”。作者说科学的学习策略是产出作品、获取反馈,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去“玩玩玩”,而不是让理智脑苦苦地去“学学学”。
回顾自己平时的学习,都没有作者说的“作品意识” !学生时代,不论是声乐还是乐器都没有拿手的曲目,只停留在完成课业或考试,虽每次成债或表想都不错,但是当时汇报结束了,就结束了,没有形成“作品”。工作之后每次培训学习,如果都有感悟记录这也是自己的一个作品形式,积累的多了也会促使自己形成书中所说的个人专业方面的认知体系。其实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这个作品得是自己何时何地都能拿出手的,就像歌星,他们的成名曲就是作品,别人一听到曲子就知道这是谁唱的。虽然我们不能像明星大伽们那般,但是我们可以做普通人的作品——写一篇文章、会唱一首不出名但拿手歌曲、随时都能演奏的乐曲……这都是作品意识。
有了“作品意识”后还要收集正向反馈。负面反馈要冷静客观地对待,负反馈肯定给人痛苦,但是痛苦背后往往都是礼物,是我们成长的动力。而正反馈往往给人信心和激励。作者电脑里专门有个文件夹收藏读者对他的肯定、夸奖、表扬和赞赏。这可以驱动情绪脑,持续不断地激地自己。
书中还教了很多别的个人成长的方法,比如第八章人生成长五件套——早冥读写跑,即早睡早起、冥想、阅读、写作、跑步,书里面的方法都很好,可以实操起来。作者说一个成功人士最厉害地方是将别人的好习惯变成自己的习惯。今年除了坚持运动跑步以外,我要努力做一个有觉知的早睡早起的人!
以上就是读这本书我自己的收获!这本书真的推荐给渴望自己成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