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之下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阳光之下,一片耀眼的洁白。清冷而桀骜的冰山,在海平面之上勾勒出孤傲的线条。

偶尔,错觉会产生——当我们欣赏着峻峭而挺拔的冰山,常常以为它是漂浮在碧波之上的,以为那高高耸立的山体便是它的全部。

然而,实际上,海平面上的部分只是冰山一角。在海平面以下,有着更加庞大的体积,超乎想象的庞大,比海平面上的体积大出许多倍。

这种隐秘的存在是惊人的,因为我们大部分人都难以觉察它的力量,而它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甚至决定着一座冰山的形态和命运。

冰山似乎是一个炙手可热的隐喻,从弗洛依德到萨提亚,无不利用冰山模型向我们直观地呈现那些不曾被觉察的内在世界。

在弗洛依德的心理结构理论中,冰山用以比喻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

海面之上的部分代表意识,这是我们能够觉察到的情绪、观点、想法与行为倾向。

海面以下的巨大部分则代表着潜意识,这是不被我们察觉到的,比如被压抑的欲望、未表达的情绪、内隐的创伤记忆,还有人类最本能的需求等。

海平面则是前意识,这是意识与潜意识之间转换的大门。

萨提亚女士,虽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的咨询理念与治疗技法属于人本主义流派,然而其中有些观点又与精神分析流派的意识-潜意识模型不无关系。

在萨提亚深层沟通模型中,也有一座“冰山”,与弗洛依德的冰山模型不一样,萨提亚的“冰山”聚焦于外在的行为、情绪表达与内在的期待、渴望、需求等之间的动力关系。她强调对冰山以下的部分进行主动的自我觉察,以改变那些暴力的、压抑的或者互相伤害的沟通模式。

当我们知道冰山之下暗流涌动的力量之后,如何将这些可能造成伤害的破坏力转化为彼此链接的动力呢?

相信萨提亚女士会给我答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