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在最美好的年龄,却纠结着"是否要等到自己变得最好时才开始谈恋爱"的问题。
高中时,你信誓旦旦地说不考虑谈恋爱,等上了心仪的大学,结束高考这场战争后,就正式的谈一场恋爱。
大学时,你抱怨自己身材不好,成绩不好,希望等到自己成为一个健美的学霸再谈恋爱,这样恋人的学习你能帮忙,带恋人出去玩他也有面子。
工作时,你说自己现在不考虑谈恋爱,因为你还没有属于你的房子,没有可以落脚的地方,自己现在工作还没有稳定下来,每天都要加班,要等到收入完全稳定了,有能力给恋人一个安稳的家的时候,再开始考虑恋爱的事。
但其实,纠结“是否要等到自己变得最好时才开始谈恋爱”,从心理学的角都来说,是一种“自我妨碍”的表现。
“自我妨碍”的定义:在表现情境中,个体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任何能够增大将失败原因外化机会的行动和选择。
当你还在纠结现在的你是不是最好的自己时,你就已经错失了不少继续提升自己的机会,因为只有行动,才会落到实处。
而当你因为看轻自己,或把谈恋爱看错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时,你就是在“自我妨碍”。
本质上,“自我妨碍”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归因策略,其行为的基本动机就是保护自我价值,保护自尊,维护自我形象。
因此,我认为,大多数人纠结的,其实不是表面上的“要不要在自己最好时才去谈恋爱”,而是“现在我喜欢上一个人,要不要去表白”。
不敢坦诚地提出第二个问题,而是以第一个问题的形式提问,其实还是一种“自我妨碍”的表现。
你就是害怕自己会因为各种原因被拒绝,因此,在你还没有正式地表白之前,就开始碍手碍脚,开始给自己设限。
你告诉自己,我是怕现在的自己能力不足,给不了自己喜欢的那个人最好的,但其实,你就是在害怕自己被拒绝,害怕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诚然,这种“自我妨碍”的策略,为你表白遭受到拒绝提供了强烈的保护,因为你怂到不敢做出一点表示。
但可怕的是,“自我妨碍”还给你带来了一种叫“自我增强”的副作用。
你会产生一种盲目的乐观,认为自己人真不错,现在的我不够好,不可以给喜欢的人最好的,就不去打扰他,就不去谈恋爱。
纠结这个问题久了,你就愈发觉得自己的“伟大”,自己是真心地替他人着想,从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也许你也会因此更加卖力的提高自己,嘴上说着“要变得更好,才不会辜负将来遇到的人。”
但其实你在这么说时,往往已经遇到那个不想辜负的人了。
可你却止步于此,不敢展开行动。
究其原因,还不是因为你害怕表白被拒绝,害怕自尊心受到伤害,而不敢去表白。
嘴上一套一套地说着“自己还不够好”或“还没遇到喜欢的”,但心中的苦涩,也只有自己知道。
但这也不全怪怂样的你。
现在的网络上,有太多的自己给自己贴标签的“恋爱专家”,“恋爱达人”,他们号称自己的恋爱经历丰富无比,见过各式各样的人,简直就是情场老司机。
他们还好为人师,整天给你传递一些他们纵横情场多年的经验。
可他们所传授给你的情场经验,往往是不适合你的,或者说,根本就是在瞎扯淡。
他们告诉你“放长线钓大鱼,细水长流”,却料不到“鱼”在那天跑了。
他们告诉你“表白不是进攻前的口号,而是胜利时的宣言”,但却把喜欢一个人变成一件功利的事。
其实,喜欢上了一个人,然后,不计较地去表白,不考虑自己是不是最好的自己,不顾虑自己会不会被拒绝,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过分地渴求结果,往往会把一件纯粹的事情变得功利化,而变得畏手畏脚。
表白并不可怕,喜欢一个人,不要功利性的追求结果,那不是喜欢,是占有。
勇敢地,不要有顾虑地向你喜欢的人诉说你的喜欢,无论结果如何,这起码是一种对你喜欢的人的尊重。
所以,在遇到喜欢的人时,请勇敢地表达,不需要甜言蜜语的恭迎,也不需要海誓山盟的承诺。
一句简短的一句“我喜欢你”,就够了。
如果他不喜欢你,拒绝了你,没关系,因为此时此刻地我真的很喜欢你,我真的很想告诉你我喜欢你。因此,我不怕被拒绝的尴尬,不怕自尊心受挫。
如果恰好他也喜欢你,那恭喜你,祝福你,希望你们能一直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