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理解性的输入”有多重要?
克拉申关于二语习得理论的核心莫过于“可理解性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假设。那什么是“可理解性的输入”呢?我想,从字面意思你就应该可以猜到。非常简单,就是你听到的、读到的语言,能够让你立刻明白它要表达什么意思。只有你理解了明白了,你才能吸收。
反之,如果你不能理解,那你也不能吸收。
这是不是很简单,但也很合理?我记得漏屋老师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不给任何解释,让你听一年阿拉伯语的录音,你觉得你能掌握这门语言吗?显然不可能,连最基本的“你好”、“再见”都不可能掌握。因为,没有意义的语言,对你来说不就等同于噪音吗?
可是这么简单到几乎是常识的道理,也不是人人接受。
不接受,就会掉进一个个大坑。
比如说,有很多家长信奉“磨耳朵”一说,每天在家里播放大量孩子根本不理解(如果理解了,那就不在本段论述范围之内)的英文音频和视频,无论孩子在玩游戏还是在吃饭,都得满耳朵地灌输,相当于持续给孩子一个背景噪音而已。可能,即使根本看不出任何效果,他们也会自欺欺人地安慰说:这是一个长期的磨炼语感的过程。
但事实上,一门语言不可能是什么神秘的事物,它只不过是一个工具,一种媒介。你会了,就是会了。你听懂了,你读懂了,你明白它的意思了,你能够跟人交流了……可以看到立即的效果,才是对的。
还有一种坑更隐蔽一点,且是我们许多人都容易掉进去的。即我们可能为了应试、励志、学知识,强迫自己去看本不太感兴趣的枯燥的文章、厚厚的专业书或名著等等。那有什么问题呢?首要的问题就是,这类资料的可理解性不是没有,但往往很差!
比如,我随便摘抄了财务英语的一句话:A major accounting issue arises in usingthe perpetual system when identical units of a commodity are acquired atdifferent unit costs during a period.
这样一句话反映到你的眼中或耳中的时候,它不是一句你可以马上理解意义的话,而是变成了一段需要你查字典、分析句法结构、字斟句酌进行翻译的学习资料。那么,在反复经历这样繁琐、冗长的学习步骤后,自然而然地,没人能坚持多久。
二、为什么我们要“习得”语言,而不是“学习”语言?
其实,在这个枯燥的财务英语的例子里,最关键就是,此时我们会自然而然采用“学习”语言的方式,而非“习得”语言的方式。
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习得”与“学习”,但可能没真正明白二者的区别。
“习得”就是孩子学习母语的方式。他们在学语言的时候并未意识到自己在学语言,而是在不断的理解和表达的努力中,一个下意识地发展语言技能的过程。这是掌握语言的真正途径。
“学习”就是长期以来我们在学校学习外语(甚至包括母语)的传统方式,把一门语言郑而重之地当成研究对象,背一个个单词、分析一句话的语法成分、记忆一个词组的使用方式、翻译一段文章的意思……这些充其量只能作为一个监察手段,绝非掌握语言的正途。
那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我们进入“习得”或“学习”模式呢?这还是要回到“可理解性”这个问题上。
在“不可理解的输入”下,你什么都不可能收获。想想那个“听阿拉伯语”的例子。
在“比较难理解的输入”下,你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就是刚才那个财务英语的例子里,你会拿出你作为成人最擅长的本领:分析、推理、背诵——一切违背语言学习规律的本领,认真地“学习”语言……最后在很多需要你作出即时语言反应的时刻,你蒙圈了。
在“很容易理解的输入”下,你会自然而然地进入“习得”状态。还是举个绘本的例子吧,看看下面这个绘本画面,如果你本来不认得“bask”这个词,那么是否也能一下子就明白它的意思?
有文字的提示——in the sun,有画面的提示——穿着泳装仰躺的小猪,你是否不再需要经过任何分析、查字典和翻译,就能猜出“晒太阳”的意思?而且这样子你的记忆效果也会比“学习”状态下的刻意单词背诵效果要好得多!
三、从“可理解性的输入”谈学英语的路线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够实现“很容易理解的输入”呢?答案还是蛮明显的,就是要够简单!简单到有各种线索来帮助你理解意思;简单到你听到或看到一句话,就能立马反应出它的大概意思(不是翻译,是脑子里直接明白)。
对于幼儿来讲,我建议的学习路线如下:
第一阶段:
提供有丰富情景信息的大量输入。最简单最有效的,当然是家长直接在日常生活中与幼儿处处对话,这样有各种环境、动作、表情、语气的线索可以帮助孩子轻松理解语言内涵。
没有这个条件的,大量地读绘本、看动画视频也很不错!当然得孩子喜欢,这个之前我有文章专门讲过。其实,孩子会持续喜欢的,一定是他能懂的内容,“喜欢”就包含了“易懂”这个基础前提。
第二阶段:
在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之后,进行大量的文字阅读。从伴有有趣音频的有声书开始,渐渐进入纯文字的自主阅读状态。
纯文字阅读并非意味着脱离了“习得”状态。在第一阶段,我们主要依靠环境线索、动态或静态的画面线索来理解和习得语言。而在第二阶段,因为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我们已经可以把上下文的文字当作线索,同样能很快、很轻松地理解和习得正在阅读的每一句。
第三阶段:
大量的混合输入,主要依兴趣而定,依旧是阅读容易理解的各种书、观看容易理解的各种影视。
那么对于成人而言,能依照同样的路线来吗?当然可以,只不过此时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即低幼绘本和动画对成人来说往往太无趣了,难以做到长期大量输入。而且经过在学校多年的“哑巴”训练,一般成人的文字阅读能力也有的。所以成人可直接进入上述第三阶段。
此外,有些成人会比较幸运,能够遇到非常好的语言环境。注意,这个语言环境不是你到了国外就自然而然能有,而是特指:一个好的语言陪练者。要“好”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像爸爸妈妈陪着孩子说话一样,语速慢、常配合手势动作来说话、在你不懂时耐心换词或比划到你懂为止、在你说错时自然地反馈给你正确的句子(而不是纠错),总之他想方设法就是为了让你懂他,当然顺理成章就提供了大量的“容易理解的输入”!更何况好的语言陪练者还有夸张的口型、与情境切合的语音语调,来供你模仿练习语言发音。
当然,没有这么好的语言陪练者,只有个一般的语言陪练者(比如语速快、不够耐心等),也是可以啦,只不过“可理解性”降低些,效果没有那么好而已。
那完全没有此类条件的,不必气馁,只要满足大量的“容易理解的输入”,无论何种方式都可以掌握好英语。毕竟现在网络资源这么发达,尤其是大量视频、有声书,可说几乎人人都能拥有好条件。
题外话,常常有人说,孩子学语言比大人有生理优势,例证之一就是:同样到了国外,孩子可能很短时间,一两年就可以语言很溜,而大人有的好多年都不行。这个呢,我认为其实是要分两部分谈,一是孩子可能是有学语言的敏感期(尤其是语音),但另一个呢,同样在国外,孩子面对的语言环境和大人往往不一样,尤其是读幼儿园的孩子。幼儿园本身就是做各种情景信息丰富的活动,足够孩子去理解好多简单基础的语言,幼儿老师也常常就是很好的语言陪练者。而大人其实是没有这么好的待遇的,在公司里完成工作任务时,常常面对各种需费力理解(“学习”状态)的情境,而非各种容易理解(“习得”状态)的情境。
最后,我还是要强调一下:
记住“很容易理解的输入”这个条件。
在你读书、观影的时候,一旦发现自己需要经常查字典、总是要把一句话反复看才能翻译出意思、大段大段看不懂的时候,那就停下来,换个再简单点的书或电影吧。
记住哦,要够简单,够容易理解。
(关于具体的英语材料的挑选,后续我还会再聊。)